东风经济学――四十年纵向看东风

方得网 2009-10-14 2642字


2009年9月21日,第500万辆东风品牌商用车――东风天龙下线,这是一辆代表着国际生产力水平的中高端重卡。

正是这个地方,40年前的建设却是从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手拉肩扛开始的。

东风商用车发展的这40年,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走向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东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最好的经济学教材。

四十年纵向看东风

东风经济学

方得网记者 姚蔚


大山里建二汽

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上马源于三线建设的需要。上世纪60年代,考虑战备的需要,中央决定在中国南部再建设一个汽车制造厂。

于是在鄂西北的大山里,在一个还不能称之为城市的十堰,在一个不通铁路的地方,一群充满激情的人开始了一个大工业化项目的建设。

1967年,蒸汽机已经发明整整200年了,当铁路、高速公路、大型工程机械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非常普及的情况下,德国已经开始修建磁悬浮列车,美国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日本已经开始使用数控机床的时候,二汽的建设者睡的是芦席棚,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凭借的是手拉肩扛,开始了一个汽车厂的建设。二汽的建设确实有点类似,在枪炮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仍然拿着长矛大刀闹革命。

但东风人确实创造了奇迹。这些手握长矛大刀的二汽建设者们,创造出了一片革命新天地。第二汽车制造厂在闯过下马、亏损、停缓建等难关后,坚强地活了下来,他们在一片原始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工业的种子,并且,长成了日后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工厂。

如果横向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二汽这个项目其实走了弯路。二汽1967年奠基,1969年开始建设,1975年第一批军车才下线,1978年才开始盈利,2008年的销量是106万辆。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是在1967年12月创立的。当时韩国的汽车产业水平同样很低,国家经济实力也不强。现代汽车公司成立后,与福特英国分公司合作,由福特负责向现代提供生产轿车和轻型卡车所必需的技术,后与福特分手,自己发展。至1990年止,现代公司对美国的累计出口量已逾100万辆,2008年的全球销量是415万辆。同时起步,同样很差的汽车工业基础,为什么韩国发展这么快?因为韩国现代起步就借用了美国福特比较先进的生产力,采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建设,才有了今天。


最佳资源配置方式

建设二汽,用的却是比较科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包建”和“聚宝”,这个方法合理地配置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资源,把二汽建设成了当时中国最高机械水平的工厂。

东风的第一代领导人饶斌做出“包建”和“聚宝”的决策,本来是用来应对当时资源的极度匮乏,但这个方法恰恰是经济学中的最佳资源配置方法。

包建就是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由国内汽车厂家和设备厂分别建设;聚宝就是把全国最好的技术都用上,二汽建设大量采用了“四新”,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

这个方法的好处,第一就是“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做”、“最大范围配置最佳资源”。当时那个年代还很强调自力更生,因此很多建设项目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本省本部门的资源来做,往往都是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进行建设。而二汽恰恰就是打破地域和行政管理的条条块块,从全国范围寻找最有效率的资源进行配置。

第二就是起点就要从高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开始。当时我国的建设有时为了追求速度,往往用很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工业生产,比如一些钢铁厂的炉子甚至都是手工搭建起来的。当时,二汽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选择的包建企业都是国内最高水平的企业,又要求用最新的技术,因此,“聚宝”这个方法使二汽能有一个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如此配置资源,使得二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身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能建设出一个当时在国内技术先进的汽车企业。建设时的起点就比较高,部分弥补了二汽建设时的盲目性,也为今后二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遗憾的是,40年后,我们现在的很多项目建设仍然不能很好地配置资源。现在不但可以整合全国资源,而且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但是很多企业还是什么都自己干,或者只局限于本省本市的资源;有的受资金限制,用比较落后的设备和方法进行低水平建设。这些低水平的建设项目,如果不依靠地方保护,就完全没有竞争力。但是,这些依靠保护生存下来的企业,其实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


惊险的一跳

马克思说过,工厂生产的产品转化成商品是最为“惊险的一跳”。建厂初期,二汽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军用越野车,但到了70年代后期,战争的阴影渐渐远去,二汽几万辆的军车生产能力国内无法消化,而5吨民用车生产能力还没有建设好,还有基建任务,每年“计划亏损”几千万。虽说二汽的亏损是计划性的,但是,二汽人不能忍受不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而要靠社会养活的事实。

二汽人再一次发扬了“自己救自己”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根据当时经济建设对汽车的需求,设计出了民用汽车。1978年7月15日,首批民用东风五吨车实现批量生产。二汽当年即超过国家原定2000辆的计划,生产了5000多辆优质汽车,闯过“亏损关”,第一次向国家上缴利润279万元。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扩大再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汽的发展同样需要扩大再生产,更何况汽车是规模产业,没有生产规模,就不可能产生效益。

正如以前二汽遇到的所有困难一样,这个计划经济的产物却没有在国家计划的“扩大建设”之列。上世纪80年代,正当二汽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二汽被国家列入了“停缓建”企业名录,国家对其停发一切基建投资及设备材料购置费用。

二汽再一次发扬了“自己救自己”的革命精神。二汽第二代领导人黄正夏提出:“不要国家投资,只要国家政策”,制定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案。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批准二汽续建”的文件正式下发。从此二汽开始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努力,走内涵发展的艰苦道路。从1980年至1985年,在确保上缴国家全部利润、税金、折旧费提成的前提下,二汽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且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相当于增加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实现利润8.4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

相对那个年代大多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道路的企业而言,二汽这一步走的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科学道路。二汽自主筹款,也就能自主决策,可以按照二汽自己的发展规律进行投资,不会出现一些行政部门拨钱,行政部门也指挥花钱的“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也避免了很多外延式扩张中的浪费。那个时候建立的一些企业,包括广州标致等,没过几年就倒掉了。

由于内涵式发展给二汽带来的效率,到1985年,二汽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远远超过了老大哥一汽,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