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电子病例”修公交车

文汇报 2011-02-14 2370字

丁文明(左)和顾毅俊通过电脑排查故障

    
中午12点半,巴士集团客车漕宝路特约维修中心,5层立体式停车场内,寒风凛冽。一辆结束了早高峰运营的公交776路驶入停车场报修:“刹车漏气。”刚吃过午饭的丁文明接到报修单,一个箭步跃上车,坐上驾驶座。只见他轻按方向盘下侧的一根操纵杆,仪表盘上立刻出现了一块液晶画面,上面用英文显示着:发动机系统、制动系统、仪表系统、灯光控制系统……丁文明要利用这电子化故障诊断菜单,逐级排查车子的毛病。

  

丁文明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工,19岁从江苏来沪打工,今年刚满30岁。从业11年来,他在车底盘下钻进钻出,找病因、换零件、排故障,“给公交车看病”。近几年,他学会了用电脑“诊断治疗”。

  

“干我们这个工作就不能怕脏”

  

这会儿,他把电子化故障诊断菜单摆弄了不到5分钟,基本摸清了“刹车漏气”的原因,有了初步修理方案:从右前轮下的“气管”下手,它连接着刹车总泵和制动前分泵。

  

跳下公交车,丁文明快步走到50米开外的工作台,拖过一辆专属于他的蓝漆工作小车。他从第三层抽屉里取出两个扳手,又从第一层抽屉里拿出白色袖套和手套――本来是白色的,眼下早已沾满混合了尘土、柴油、机油等墨黑的胶状物。这还是他早晨新换的,修了两辆车,就成了这副模样。

  

“干我们这个工作就不能怕脏。”说话间,小丁大半个身体已经嵌入右前轮下,找到气管位置,搅断固定塑料圈,拧下螺帽。他把气管举到眼前一瞧,果然,开裂了。

  

“我去领根新气管。”说着,小丁跑向工作台区域。那里还是库房。库房工作人员已经通过电脑系统,得知了故障所在和可能会用到的零件。

  

2007年,上海的公交车从“机械控制”走向“电子控制”时代,半数以上车辆换成了欧3、欧4标准的环保车型,它们还配上了电脑。

  

现在,一辆车最少配有7个电脑系统,包括发动机系统、制动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等,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这些系统好比公交车的中枢神经,一旦检测到故障,就会在驾驶员面前的仪表显示屏上提示。

  

与之对应,修车也进入“电子时代”:驾驶员先到维修中心前台报修、描述故障,这好比医院的预检;然后,修理工初检,接着根据修理需要去库房领配件,好比领药械;最后安装调试,好比动手术。车载电脑、维修中心的电脑、修理工的IC卡,连网。


“以前靠体力,现在是脑体并用”

  

看着“电子病例”修公交车,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效率。修理工必须谨记一个道理:“修理抓紧一分钟,马路上就能多一辆公交车,市民等车的时间就能缩短。”

  

丁文明换好新气管,跳回车上,踩刹车,听声音。

  

一声响亮的“嗤――”

  

丁文明直摇头:“还有点漏气!现在排除了气管的原因,看来是制动分泵坏了。”

  

5分钟后,小丁领来新泵。他爬到车底下的沟槽里,用千斤顶让前轮脱离地面。随后,他走到轮胎旁,将拆胎机跨上轮胎。机器好似机关枪,发出“突突突”的巨大声响,螺帽全被卸下,丁文明奋力揪下半人高的轮胎,接着换上新泵。

  

再试着踩刹车,漏气声听不到了。

  

这时候,还不能把车钥匙还给驾驶员。总程班组长顾毅俊带着专用电脑跳上公交车,掏出一根数据线,将工作电脑和车载电脑连在一起,检查“刹车皮”。

  

由于摩擦力作用,用于制动的刹车皮会变薄,磨损到一定程度必须更换,不然会酿成事故。怎么知道刹车皮厚薄?在电脑上读数据就行。“右前轮89%,左前轮87%……”工作电脑用百分比显示着刹车皮的厚度。“刹车皮厚度到20%以下才需要更换,现在一切正常。”

  

以前,要看刹车皮的厚薄可没这么轻松,修理工得把4个轮胎一个个拆下来,拿着皮尺量。一个轮胎四五百斤重,一天拆六七个,修理工就累趴下了。

  

“电脑的应用改变了修理工的工作状态,以前主要靠体力,现在是脑力与体力并用。”修理工培训老师徐进告诉记者,这种改变对修理工是一个挑战。

  

修理工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大部分已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电子化带来两大挑战:要能看懂电脑诊断系统,要能看懂显示文字――英文。不少老修理工因此头痛不已,小丁自有办法:背熟英语单词。

  

如今他能娴熟应用电子化故障诊断菜单。而那些还不适应“电脑诊断”的老师傅,要靠他帮忙读取故障,然后开工干活。

  

检修技术先进了,劳作依然艰辛

  

因为电子化不断推进,修理工种也发生着变化。以往修理工劳动强度大,一个人干不下来,所以工种一再细分,有机修工、电工、油漆工、木工、轮胎工,还有负责车辆座椅的缝纫工。现在,像小丁这样的机修工要学电脑,机、电不分家;木工、缝纫工则已逐渐隐退。

  

有电脑辅助排查故障,公交车修理工的工作相对变轻松了,但又因为人员流失多,剩下的修理工必须一专多能。

  

忙了30分钟左右,公交车“康复”。小丁又爬到车辆底下的沟槽里,放下千斤顶。拣个空,小丁从裤袋里摸出纸巾,一面擦脑门上的汗珠,翻一面,擦鼻涕。

  

电子化改变着检修过程,不过工作环境没什么改变。在敞开的空间里,修理工车上车下钻进钻出,“夏天热死,冬天冷死”。小丁告诉记者,11年来,他的每个工作日都以“洗澡”作为尾声:“滚完一天,全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柴油味,头发上还沾着车底漏出的机油。”

  

有人转行去挣钱更多、更快的私人修车铺,小丁选择坚守。问他理由,不善言辞的他呵呵笑:“我一个人干活的时候,别的修理工会特地走出空调间,陪我吹风受冻,陪我聊天。我在车底下要个扳手,会有人替我拿,或者去仓库跑一趟……在这样的地方,我开心。”

  

春节期间,他要每天早晨5点到漕宝路停车场报到,天天顶早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