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奔 你要奔到哪里去

方得网 2013-02-03 2782字

方得网 姚蔚

现在的笔者,眼前心中都是迷雾重重。

看外面,北京城内雾霭茫茫,抬头看不见天安门;在心里,一直在想北奔的事,就怎么想也想不通,怎么想也不明白。北奔啊北奔,你要奔到哪里去呢?

2015年计划销15万辆 目标咋能达到

在2013年商务年会上,北奔宣布,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重卡销量要达到15万辆。

笔者估算了一下,如果能达到15万辆的销量,北奔的年销售额差不多能达到400亿元左右。

在未来,兵器集团希望有三个千亿级产业平台,而重型车就是其中一个,因此,需要北奔重卡的销量必须上个新台阶。

此外,兵器集团还强调,北奔还要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链,不仅仅做整车,还要提升核心零部件的产能。比如,发动机也要上量,初步定下,十二五期间,北奔要达到发动机6万台,变速箱6万台的产能。

不过,北奔要完成15万辆重卡的销量,就意味着要超过现行业老大东风商用车,超过现在的一汽解放、中国重汽。别的企业,就更不用说,统统都超过。

当然,按照北奔15万辆,15%的份额推算的话,北奔对于2015年中国重卡的总销量判断是100万辆(这个恐怕不一定会有吧),远超于2012年的64万辆。

北奔2013年的目标是年销量3.5万辆,相对于2012年2.4万辆的销量,需要增长46%。

同时,北奔预测2013年市场整体将增长10%,达到70万辆。那么,这就意味着北奔希望在2013年重卡市场能够增长10%的情况,自身要完成3.5万辆的目标,就需销量增长近50%。

按照北奔2015年销量达到15万辆的目标,这就需要北奔在2013年增长50%的情况下,2014、2015年均实现销量超过100%的增长。

也就是说,北奔要在今年销量增长50%,明后年的销量均要翻一番。连续两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咋能实现呢?笔者看不清楚。

自造核心零部件 竞争力几何

除去销量目标的高定位后,北奔未来的很多方向,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北奔计划造核心零部件。

实际上,这一个改变,是针对北奔现在大量采用斯太尔系零部件的做法。目前,由于与潍柴、法士特结成战略联盟,北奔大量采用潍柴发动机和法士特变速箱。

其实,发动机和变速箱,以前北奔也自己造过,并且一直也都有小量生产。那后来为什么又采用斯太尔体系呢?因为北奔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生产量小,成本高。采用了潍柴发动机和法士特变速箱后,不但成本大为降低,而且,配件极易得到,维修便利,还可以利用潍柴和法士特的维修网点。也正是在2006年使用了斯太尔体系配件后,北奔销量才有了更大一步的发展。

现在,北奔要自己干发动机和变速箱,如果从头研发的话,那到2015年,可能完全不赶趟了。怎么办呢?看现在的情形,北奔是寻求合作伙伴,借船出海。发动机,找玉柴。据说,兵器集团已经和玉柴机器在2012年8月27日签订了合作建设发动机的意向。双方拟合作建设年产1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线,项目总投资近16亿元。这个项目预计在2013年4月开工,生产地点在包头。

10万台的年产能啊,真是不小啊。玉柴的发动机技术不用担心,虽然说玉柴在重卡上的市场份额远不如潍柴,但技术跟潍柴相比,也算是各有长短,也许因为玉柴重机在大力开拓市场,玉柴才愿意和北奔合作。玉柴发动机有现成的机型,有比较完备的售后服务网络,价格也不算高。

不过,因为玉柴在广西玉林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还有联合动力在安徽芜湖的生产基地,北奔和玉柴合作生产的发动机,恐怕基本只能供北奔自用(含出口)。如此一来,未来,这个合资公司发动机的销量又能达到多少呢?

不过,考虑到北奔2015年的销售目标是15万辆,发动机做到6万台,甚至是10万台也不算离谱。不过话又说回来, 15万辆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整车不能上量的,零部件的量从哪里来呢?

另外,北奔和世界著名的变速箱制造商德国ZF公司在2013年1月29日签订了合作协议。合资公司位于重庆,注册资本为1.22亿元。笔者又看不明白了。北奔和ZF合作后,生产的变速箱能便宜吗?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法士特?ZF变速箱的价格是法士特的好几倍,况且,维修、保养、配件……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在2011、2012两年,北奔的销量下滑,是因为发动机、变速箱不给力吗?最主要的问题似乎并不在此处,而是由于产品线不全,成本高于行业,营销管理粗放等等原因。

当然,兵器之所以寻求合作,自造发动机和变速箱,或许是希望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不过,笔者就更看不明白了,与ZF合资,就能掌握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吗?

也许,未来合资产品品牌可以冠上“北奔”,但技术恐怕还是ZF的。同样的,与玉柴合资,北奔就能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吗?

成本控制 如何实现

在北奔的2013年商务大会上,笔者感觉到兵器集团对于北奔的重视与厚望。因为,北奔要承担起集团三千亿中的一个千亿,但笔者的迷惑也正是在此。

北奔的一系列动作,产能扩张,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合资合作,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这个一千亿目标。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吗?一个集团下的企业,难道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集团这样一个千亿销售额的目标?

美国的通用集团曾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却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后来,逐步把零部件剥离出去,先后成立了德尔福等零部件公司。

这一剥离零部件的现象,在全球的汽车业,并非通用一个案例。现在的跨国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往往把零部件剥离出去,崇尚“轻资产”。

事实上,有很多商用车的跨国巨头,没有自己造核心零部件。比如,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动机,而没有变速箱的企业就更多。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有着几大独立的变速箱供应商:ZF、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