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半挂车产能过剩的幕后推手

中国汽车报 2014-03-28 3016字

普通货运半挂车(以下称半挂车)2010年销量达到顶峰,全国总销量为35万辆,其后几年来基本稳定在26万辆上下。国家公告内半挂车生产厂不足800家,但国内大大小小的生产厂家达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全国半挂车年生产能力保守估计也有100万辆之多。足以说明半挂车行业不仅产品过剩,工厂更是过剩。从目前全国半挂车工厂实际运行看,由于产大于销,所以全国所有半挂车工厂没有一家真正达到饱和生产。有的厂只开白班没有夜班,有的小厂更是灵活,接几辆车的订单就叫工人来上班,没订单就叫工人放假回家。本文通过对半挂车行业产能过剩典型案例的剖析,意在引发各级政府和业内人士对类似问题的警示和反思。

靠不住的支柱沉痛的代价

由于生产普通半挂车一般不需要昂贵的工艺装备,采取手工方式也能批量生产出产品,因此,一些缺少资金又想在专用车行业获得第一桶金的人,纷纷涉足半挂车生产。在东部某省,一个半挂车生产集中连片的典型工业园区,因“千军万马齐上阵,家家户户干半挂”而闻名全国。当时,有公告资质的工厂是大干,没有公告资质的工厂和私人小作坊,通过熟人、朋友、亲戚向有资质的工厂购买合格证,也大干半挂车。在最兴盛的时期,这个地区的半挂车年总产量竟然达到全国当年总产量的30%以上,半挂车加上当地生产的零部件,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如此大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当地政府看到干半挂车能让老百姓致富,大力发展半挂车能创造漂亮的GDP,于是把半挂车当成支柱产业来打造。要建工厂政府批给土地,要建设资金由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调给贷款。要建一个小型半挂车厂用地几十亩,建设资金上千万元。要建一个大型半挂车厂用地数百亩,建设资金数亿元。半挂车厂的扩张膨胀,从最开始一个乡镇迅速向四周漫延,进而扩展到周边相邻的几个乡镇、几个县、几个地区。这其中,相当一些工厂由于没有工业用地指标,当地居然能用“以租代征”的方法把工厂用地操作成功。可谓是“要上项目我想咋干就咋干”。造成如此恶劣和严重的后果,难道不该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吗?2014年春节过后,上级政府监管部门出重拳关停了当地没有公告资质的大大小小工厂。夜晚再走到这里,笔者看到,没有了灯火辉煌,没有了热火朝天,看到的是一片沉寂。看后叫人心凉,更叫人心痛。表面上看政府的整顿到位了,可是原来的良田现在成了水泥加钢筋的工厂大院,何时还能复耕?这些工厂欠下的大量银行贷款怎样偿还?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如何安排?因单纯追求GDP而盲目、无序发展,给国家、社会、失地农民留下的后患谁来抚平呢?必须指出,当下正是半挂车销售的旺季,可是并没有因为关停了无资质工厂而使其他有资质工厂的订单大增。这说明,半挂车产能是过剩的,对无资质工厂的查处是正当的,但是更要看到我们为此而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却是非常昂贵和沉痛的。

建厂是为了卖工厂投资者变成开发商

因土地不停被占用,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地价年年高。一些精明加高明的投资人看准了这个商机,怀着“有土地就能当土豪,有土地就能保值增值发大财”的心态,以投资新建“专用汽车厂”项目的名义向政府要土地。这种人新建工厂目的不是想在这个厂里生产产品干实体经济,而是等工厂建起并且象征性地在车间摆上一些设备,达到能简单生产半挂车的生产条件,再把工厂像开发商卖商品房一样把工厂卖掉,从中赚取土地差价款。他们还自我美化说这叫“资本运作”,口号很新潮。为了使工厂出手变卖时能更值钱,还有一些运作能量大的人费尽周折给工厂安上了“户口”——获得公告资质。因国家早已不再批普通半挂车新建工厂,他们就以某个技术含量高的“专用汽车产品”名义申报立项。待工厂公告资质批准后,实际生产的产品还是半挂车。利用这种偷梁换柱手法取得了合法企业资格后,即便是依靠买别的厂家合格证卖车,也不会受到查处,因为有合法的专用车企业的金字招牌作挡箭牌。半挂车行业之所以近年来产能已经过剩,而新生产厂却越建越多,就是这种人从中起到了大作用。

半挂车产能过剩已从内地推向大西北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全国市场一体化。西部地区有几个省、区原本没有半挂车生产厂,一般是东、中部地区工厂生产的产品运到西北地区卖。如今,西北几个省、区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利用招商引资的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内地半挂车厂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资金等,相继建起了一批生产半挂车的工厂。全国半挂车市场总需求就这么大,现在西北地区有了自己的工厂生产半挂车,实现了“销地产”。这样的工厂大复制、大扩张,挤占了内地半挂车在这一区域的市场份额,等于加剧了全国范围内半挂车总体产能过剩的困局。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利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此兴办工厂,为当地经济增添发展后劲,基本发展思路应当肯定和鼓励,关键是引进项目要有优化和选择。据笔者所知,由于受到交通不便、原材料和配套件需从内地采购、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等短板因素制约,在西北地区生产半挂车不会有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因此,已经有不少此类工厂出现了产品难卖、利润难赚、连年亏损的情况,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招商”成“招伤”,当地政府该如何评价这样的得与失呢?

半挂车厂的GDP 像花儿一样会开会落

有的半挂车工厂在旺季到来之前,总是一厢情愿地想着“有车不愁卖”,于是就提前盲目开足马力生产备货。由于全国半挂车市场总体是供大于需,结果等旺季真正到来时,企业却销不完这么多车。造成的产品库存积压一放就是一两年。日久天长,风吹,日晒,雨淋,新车变旧车,旧车变废品,到了降价也卖不掉的地步就拆解、切割后当废铁卖。半挂车厂的产品增加值,所用钢材、配套件、水电气等消耗物资,都曾经通过不同统计渠道汇总上报进入了国家GDP总值。可是这样变成废铁的库存车,既没有进入使用环节,更没有成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具,反而成了无效GDP。其生产的意义何在?因产能过剩而给国家、给社会、给企业造成的严重资源浪费该向谁问责?

“中国最贵的纸是半挂车合格证”

在我国,买卖半挂车合格证的事已是老生常谈,并不鲜见。一张普通半挂车合格证卖1000元,特种半挂车合格证一张能卖2000多元,所以有人讥讽说“中国最贵的纸是半挂车合格证”。有一些具有半挂车生产资质的工厂,瞅准了这个低成本、高收益的生意,很乐于卖自己的合格证。实际上这样的工厂自己每年并没有生产多少车,但他们却能把各种型号、配置的半挂车产品在公告上上齐全。“百货对百客”,要啥有啥,把出卖合格证当成了高利润业务来经营。之所以买卖合格证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就是因为买家很多。首先,是有工厂而没有资质的企业,为了卖产品不得不向别人买合格证。其次,买别人合格证的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自己是有公告资质的工厂,只是自产产品在公告上的型号不全,遇到客户订的车型不合自己的公告参数,只有无奈地向其他工厂寻求“支援”。在买卖合格证交易过程中,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很默契。都在这个圈子里挣饭吃,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心照不宣,大家都属于利益共同体。对于半挂车行业普遍存在的买卖合格证现象,应当理性地看待。一方面,它破坏和削弱了政府对专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监管的有效性。有资质、没资质反正谁都能买来合格证,大厂小厂都有市场通行证,客观上等于加剧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政府对半挂车行业有生产准入、产品公告、3C认证、产品一致性认证等多种监管手段,但这一行业仍然存在许多乱象。事实证明,政府对这一市场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大有完善、改进之必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