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光:福田印度工厂将开工

中国商用汽车网 2014-04-03 1942字

3月29日,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在2014第六届福田奥铃中国勒芒轻卡耐力赛启动仪式上对福田汽车的国际战略布局、乘用车生产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六大核心产业”布局完成国际战略稳步推进

根据“福田汽车2020战略”,福田汽车已制定详细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远景目标。在五年规划中,福田汽车将在北京建设五大重点工程,使其国内年产销量将达到100万辆。而在十年远景规划中,将实现“5+3+1”的布局,即在全球5个国家分别建立海外工厂,主要产品突破北美、欧盟、日韩等3个最发达地区市场,“1”则是指以新能源汽车为契机,实现乘用车业务全面突破。届时,福田汽车年产销汽车将达400万辆,营业收入5000亿元以上,进入世界汽车企业十强。

赵景光表示,福田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金融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及新能源电池的“六大核心产业”布局已经完成。尤其在新进入的新能源电池和现代物流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在谈及福田汽车的国际战略时,赵景光表示,在印度的全资工厂今年将开工建设,该工厂区别于在其他国家的KD工厂。从两年前的买地、调研当地法规政策以及居民的消费收入到对应产品开发都已经完成。预计经过一年的建设,印度工厂就可以正式开工生产。在将这个模式复制到俄罗斯,将在2015年落实该项目。然后将以上两个项目的经验再引入到巴西、墨西哥以及印度尼西亚。福田汽车计划在2020年全面完成5个海外工厂的建设目标,达成50万辆的海外工厂产能。在五个工厂全面建成投产后,原来为印度工厂设定了10万辆产能,也将逐步增加产量。

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致辞

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致辞

推广“体育营销”+“体验营销”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赵景光表示,汽车制造企业同体育产业结缘来提升品牌价值是福田汽车传统的做法。福田一贯重视大型赛事活动的参与,如助力伦敦奥运会、北京奥运圣火采集、欧曼环塔拉力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等。勒芒轻卡耐力赛就是福田同中汽联一同发起并搭建的平台,通过广泛人群参与赛事,来提升品牌认知度、影响力。勒芒漫长的耐力赛对产品品质也是一种检验,这将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来促进产品销量,福田汽车对此一直会坚持下去。

福田在促进“体育营销”的同时还大力推行“体验营销”,即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消费者和物流公司亲身来体验福田产品的性能,这样既有驾乘的愉悦又能满足个人运动爱好,这是个各方多赢的形式。如去年底福田商务汽车在山东潍坊举办的以“奢享城市新商务”为主题、福田商务汽车家族产品为主角的“商务汽车全新体验之旅暨第三届改装大赛”。

 

赵景光认为,随着国内外环保法规对汽车排放要求的趋严,福田生产的产品要满足现代物流、绿色物流的要求。此次活动福田汽车推出的绿色轻卡奥铃CNG就是证明,奥铃CNG是国内首款天然气轻卡,真正意义的国Ⅴ产品。按照现阶段天然气价格计算,CNG车辆使用较柴油车每年节省17905元,节省约40.6%的费用;按照每吨货物运输费用计算,CNG车辆较柴油车可节省18.3%的费用。同时他还透露,福田引入美国康明斯技术生产的欧Ⅵ发动机已经研制成功。

商用车高速发展时代已过乘用车将占福田很大比重

近年来,国内“商转乘”蔚然成风,福田汽车也开始加速这一市场布局。去年8月福田汽车投资32亿元在广东佛山建立生产基地。该基地可以投产车型包括SUV、皮卡,年产能规划24万辆。今年,福田将推出的首款SUV车型就将在这一工厂打造。

在被问及福田汽车在乘用车方面有何打算时,赵景光说:“我明天就想生产乘用车,但是这个还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乘用车毫无疑问将是福田汽车的重要战略。从商用车历年的占有率和国际市场来看,商用车的市场占有率通常在20%左右,商用车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可能再有了。一个国家越发达,商用车所占的比重就就越小。如果只发展商用车,福田无法实现年产销量400万辆的“2020战略”。福田乘用车项目所占比例至少将在50%以上。我估计,国内乘用车市场在10年内还会有较高的增速。”

据1月9日福田汽车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2013年累计销售汽车664714辆,同比增长7.15%;2013年,公司各细分产品累计销量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中重卡(包含非完整车辆)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2.97%至127005辆,轻客累计销售28301辆,增长42.88%;大中客(含非完整车辆)累计销售4980辆,增长14.77%。今年,福田汽车年销售目标为75万辆,较去年66万辆同比提升13%。

记者手记:

随着“商转乘”、“零部件企业造车”等新闻不断进入人们视线,国内汽车行业竞争足见愈加激烈,各家厂商似乎无一例外的都把目光对准了suv这块“蛋糕”。一场汽车业的“春秋列国”大战即将上演,最终鹿死谁手亦或是群雄割据,都是对我国的汽车自主品牌的制造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的极大地挑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