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龙威上市谈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

方得网 2014-07-14 3409字

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

——从小龙威上市谈正向开发(二)

方得网 姚蔚

本系列上篇谈到了正向开发的种种好处。既然正向开发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很多汽车企业仍不愿意走上这条路呢?

笔者认为,任何高收益的事情大多需要高投入,并伴随着高风险。正向开发也不例外。相比起逆向开发以及模仿和抄袭,正向开发是具有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的。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正向开发的门槛很高,企业不会做,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正向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很多企业没有或者不愿意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以及时间;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正向开发风险又太大,其失败概率远高于逆向开发,而失败是很多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方得网以奇瑞汽车和大金龙的正向开发为例,从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正向开发的高门槛

正向开发的好处,正如上文所说,几乎每家企业都知道。但为什么大多数国内汽车企业在起步时,都从逆向开发入手呢(这一点,跟当初的日本和韩国车企很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做正向开发,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从哪开始做。

不会做,就只有把别人产品拿过来,分析解剖,拆开来,照猫画虎,照着做。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第一辆轿车——把宋庆龄先生捐献的一辆苏联轿车拿过来,拆开来照着做的。

方得网以奇瑞汽车和大金龙为例,分析正向开发的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

方得网以奇瑞汽车和大金龙为例,分析正向开发的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

不但轿车如此,卡车也是如此,包括后来的客车,也是拿着国外的现成车型,拆解开,照葫芦画瓢造出来的。可以说,逆向开发是模仿创新的一种形式。做任何全新的事情,模仿往往是必经之路。

但有些企业没有走模仿路线,而是直接引进的国外技术。比如,北奔引进的奔驰技术,中国重汽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华菱引进的三菱扶桑技术。但采用这些引进的技术来造车,算不上是自主开发,当然也就谈不上是正向和逆向开发。

不过,这些引进技术的企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加上不断地摸索、实践,慢慢开始自主开发。这些企业在引进技术后自主开发的车型,往往是从模仿入手,有的模仿直接就是对标国外车型,因此也只能算是逆向开发。

再有,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一些有开发经验的人才,但是不够全面,并没有从头到尾开发一款新车的全套人才队伍——包括外观设计的、底盘设计的、匹配调校的,不一而论。

很多企业从其他企业招聘有相关开发经验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往往熟悉某一领域的,或者只熟悉某些岗位,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成体系的研发队伍。因此,不完整的研发队伍,无法完成一个车型的研发。如此一来,企业也只能从逆向开发入手,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完善本企业的研发队伍。

大金龙能够走到正向开发这一步,也是其企业实力与自主开发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位列国内客车行业第一梯队的大金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进行正向研发的基础。从2012年起,大金龙开始了一系列经营变革,称之为“二次创业”。大金龙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次变革,大金龙的产品研发、采购等部门才能够统一协作,共同研发产品,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而这种多部门的协作,在以前是存有阻力的。因为,各部门在以前相对独立运作,使经验、教训不能及时共享,部门间存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说,正是“二次创业”的开展,大金龙具备了做正向开发的组织体系,而造客车20多年的历史,则给予了大金龙正向开发的经验。

正向开发的高投入

正向开发不但门槛高,投入也很大。很多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后,迟迟没有走上正向开发之路,还在于不愿意进行比逆向开发成本高出数倍的高投入。

正向开发投入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投入,就是时间。中国的市场瞬息万变,在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又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因此,正向开发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很多中国企业往往等不及。

比如,国外一款车型的开发,从最初的立项,到市场调研,到确定车型,再到开发、验证等等环节花费的时间,往往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需要10年时间。可是,中国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眼看着当前某些品牌的车型取得了市场认可,最快的办法就是仿照。这些受欢迎的车型是什么样,企业就仿照成什么样。至于零部件商的筛选、培训和共同开发,更是没时间。于是,很多企业往往不但车型仿照着别家企业来做,就连供应商也直接用其他企业的。

正向开发的高投入

正向开发的高投入

其次,不少企业想做正向开发,但没有那么多资金。正向开发,首先要做市场调研,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其次是反复的设计、验证和再设计、再验证的过程。有些企业是本身实力太小,有的企业则是受制于董事会以及股东方的投入限制——这点在合资企业尤其突出。还有不少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太薄,也没有实力来进行正向开发。

这个过程,不但难度高,而且特别费钱。不说别的,单单是车辆台架试验和路试花费的油钱,不少企业都掏不起。

再次,企业在正向开发车型设计出来后,如何与零部件商对接也是难题。国内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跟整车企业一样,整车靠的是逆向开发,零部件也是逆向开发,甚至开发周期比整车还要晚一拍。不少整车企业都是先用国外零部件,等国内零部件商通过逆向开发造出产品后,再替代进口件。

另外,车型试制出来后的路试,也是一个漫长而花钱的过程。正向开发是从头设计的,设计时的想法能不能够实现,没人知道,必须要通过足够长的测试,才能做出判断。

正向开发投入大,可以从大金龙对于小龙威的开发略见一斑:据大金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9-2013年的5年间,大金龙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进行研发中心、试验中心、高端生产线、整车阴极电泳车间、ERP系统等软硬件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和管理水平。大金龙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目前国内先进的客车试验中心,也在2011年12月3日正式投入使用。

而针对小龙威的开发,在8个月时间里,大金龙开了251场专场研究会,解决了国内中巴车上存在的411项问题。这些工作谈论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小龙威。

同样,奇瑞的尹同耀认为,正向开发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与逆向开发相比。一方面是前期的市场调研成本非常庞大,还有就是车型验证、修改、再验证和再修改的过程,也要远远高于逆向开发。另外就是,供应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件耗时、耗精力的事情。

说到这里,尹同耀甚至画了一个“凹”字形状来解释正向开发。正向开发的两头成本——市场调研和验证的费用,会远远高于逆向开发,并且是开发成本中非常高的两部分。

正向开发的风险

其实,除了尹同耀谈到的正向开发的高企成本外,正向开发的风险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这个世界上,高收益从来都是伴随着高风险。正向开发的收益如上篇文章所述,确实很高,然而,伴随着高收益的不但有高投入,也有高风险。

相比逆向开发,正向开发的失败可能性更大。逆向开发一般都是照着市场热销车型去模仿,因此,这个车型所对应的细分市场应该是有用户需求的市场。而很多正向开发的车型,其瞄准的用户需求市场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

另外,很多逆向开发照着热销车型设计外观,这种外观基本都是经过市场验证,是符合市场消费者审美偏好的。因此,逆向开发出来的车型不会太丑,有的往往还很讨巧,深得消费者喜爱。比如奇瑞的QQ和东方之子,比亚迪的F3等等。

奇瑞的QQ6

奇瑞的QQ6

相比模仿和抄袭,不少正向开发出来的车型外观,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令人发指”。比如奇瑞的QQ6和QQme等。这就类似描红和临摹,描红出来的字,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太难看;但是,最初临摹或者自己写的时候,字往往就会很难看。

在正向开发过程中,不但外观可能有风险,其性能的定义、零部件商的选择、底盘的匹配等等,全部都存在风险,并且,启用全新的零部件越多,风险越多;创新越多,风险越大;与主流产品的差异越大,风险就越大。

正是因为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很多企业不但做不到,也不想去做。特别是,对于很多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企业,以及规模还不够大的企业,做正向开发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正向开发投入成本很高,且风险很大,那么企业应不应该做正向开发?怎样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呢?这才是本系列的核心所在,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剖析。

 相关阅读:

 从小龙威上市谈车企为何要做正向开发

责任编辑:方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