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0年 假如没有中国重汽?(上)

方得网 2016-09-16 2606字

方得网 姚蔚

这60年里,假如没有中国重汽的存在,中国重卡行业将会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

东方欲晓 却问谁行早?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过,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局面,毛泽东感慨到:“我们会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在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道路上,中国重汽就是一位“行早者”。始建于1935年的原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也是中国重汽的前身,于1956年开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汽车。

黄河牌JN150

黄河牌JN150

1960年4月,济南汽车厂造出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重型汽车,这辆重型卡车实现了中国重型汽车“零的突破”,奠定了此后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同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时,参观了这辆样车。再后来,朱德元帅参观此车时,亲笔为此车题写“黄河”。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从1956到1960第一辆重型汽车下线,这60年来,中国重汽在中国重型卡车行业,描绘出一副独好的风景。

假如没有中国重汽,那么中国造重卡的历史又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谁把春来报?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万物复苏,生意盎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同样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面对亟需大力发展的汽车工业,邓小平说:“可以合资,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搞合资经营。”这个可谓开天辟地的批示,让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也顺利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之一。

重汽

1983年,以济南汽车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为主体,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简称重汽联营,也是中国重汽的前身)成立了,同时,重汽联营从当时的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以及关键总成技术。中国重卡的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5年,第一辆斯太尔重卡在重汽联营下线。经过二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曾经,中国一半以上的重卡企业都采用斯太尔技术,10辆重卡中有8辆都是采用使用斯太尔的底盘平台,斯太尔在中国甚至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

可以说,中国重汽整个体系,对斯太尔技术的消化吸收,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重卡的技术标准,培养了中国重卡的零部件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汽就是中国重卡行业的奠基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004年后,北汽、江淮等汽车集团进军重型卡车领域,东风一汽也从准重卡迈入到重卡行列,就在各品牌重卡产品百花齐放时,重汽的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也争奇斗艳,也仍然是百花丛中艳丽的那一丛。

如果说1983年引进斯太尔技术,1985年重汽生产的第一辆斯太尔技术重卡下线是“报春”的话,那么此后重汽研发生产的各种重卡就是“烂漫的山花从中,笑容灿烂的那个。

假如,1983年的重汽联营没有引入斯太尔技术,假如,此后重汽没有对斯太尔技术进行很好的消化吸收,完全国产化,没有把重卡的零部件体系建立发展起来,那么,今天的中国重卡行业,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谁到中流击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对于60岁的中国重汽来说,这一路走来,越过万水千山,跨过种种艰难险阻,若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许并不为过。

1999年底,重汽联营陷入破产边缘,企业负债总额已经达到168.27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1.7万名离退休职工没有纳入社会保障。这时的重汽联营只有一个产品系列、专利技术为零,生产陷入停顿。

重汽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正当重汽生死攸关的时候,济南市市委副书记马纯济临危受命,来到了中国重汽。迎接马纯济的,不是欢迎的场面,而是几百名上访的职工。由于重汽的市场直线下滑,十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员工有几万名,职工群体上访事件连续不断,马纯济感到了几万双焦虑的眼睛在盯着他。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深思熟虑后,马纯济迅速开始了工作。针对部分干部职工的悲观失望情绪,他先分析重汽的历史和现状,提出重汽在市场、产品、技术开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十大优势",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面对资金紧张的状况,马纯济果断地打出了三张牌:一是实行铁腕政策,严查清理各单位的小金库;二是处理积压库存;三是利用新的金融政策,迅速筹集3.5亿元资金投入生产,使中国重汽这台锈蚀的机器重新转动起来。同时,梳理企业内部结构。实践证明,55家二级公司的股权关系在2001年被理顺后,中国重汽就初步恢复了活力,当年就刷新了公司最高产销量记录。

经过一年卧薪尝胆的努力,2001年,中国重汽补交了全部的养老保险费,补发了离退休人员工资9000余万元,归还职工集资债券、职工医药费1亿多元,偿还斯太尔项目贷款1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型车销量位列全国第三名,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在90%以上,实现了当年持平的目标。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事实证明,重组后的重汽干部职工在阵痛中走出来,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产量不断翻番。从零部件到整车生产,月生产记录不断被刷新,卡车月产量从1000辆到2000辆,再到3000多辆……到2005年3月实现月产销6000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中国重汽前行的道路上,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一直也没断过。2006年3月,山东省国资委在20日颁布的文件里宣布,将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持有的100%潍坊柴油机厂股权划转至山东省国资委直接持有。从此,中国重汽与潍柴分道扬镳。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面对如此大的变故,中国重汽却依然稳稳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2006年4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简称济南动力)成立仪式在济南新建成的发动机车间举行,这是中国重汽投资近十亿元打造的专门生产中国重型发动机的生产基地。2007年,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HK3808)正式在港上市。这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只上市的红筹股,也是当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最大的红筹股。

假如当初,济南市委副书记的马纯济没有来到中国重汽,后来的中国重汽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轨迹呢?2000年后的中国重汽还能够“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吗?

(注:所有文中引用诗词作者均是毛泽东,文中引用的一些数据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方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