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屑一顾”到“刮目相看” 5年来媒体怎么说中国重汽轻卡的?--中国重汽轻卡之路(上)

方得网 2017-01-12 3828字

方得网  姚蔚

“自寻短见”、“下下策、“不务正业”、“为寻求更多利益不顾及后果”、“唐突”、“盲目”……

“亮点已不足凸显”、“难度相当大”、“没有优势”、“前途实在不明朗”……

你猜,这些话都是说谁呢?是重汽轻卡!

这些全都是不同媒体,在2011年针对中国重汽进入轻卡市场发出的评论,几乎都是贬义词。

“为啥卖得这么火? ”“连续3年高速增长”、“逆势上扬”、“转型升级引领未来”…..

而这些话同样也是在说中国重汽轻卡,只不过时间由2011年变成了2016年。

显然,2016年媒体对重汽轻卡的评价,变成了几乎一边倒的褒义词。

重汽轻卡 (1)

2011年,中国重汽轻卡正式起步,2016年中国重汽轻卡板块销售整车超过7.5万辆,占到重汽销量近4成,进入轻卡行业前六位。

近来,当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赞扬中国重汽的时候,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2011年重汽进入轻卡领域这一举动遭到多少质疑。

笔者翻阅了2011年~2016年间各媒体对中国重汽轻卡的评价,感觉挺有意思。5年前对重汽干轻卡质疑“到位”的媒体,近来的“肯定”也相当给力。

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重汽干轻卡,从不被看好到干的很好,简直就是励志哥!

本系列首先罗列一下5年前,媒体都是怎么评价中国重汽干轻卡的(看起来好欢乐);再来分析中国重汽这5年是如何利用不被看好的资源,凭借怎样的努力,怎样一步步造就今年轻卡行业第六、销量7.5万辆,占据重汽销量的近4成的不俗成绩。

重汽轻卡业务 2011年备受质疑

重汽干轻卡,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矛盾来。中国重汽名字就是重汽,也是干重型汽车出身,并且是重型车市场上的翘楚,重汽要开始干轻卡,当然会引起质疑。

2011年,当重汽宣布要造“豪沃”轻卡,并且全面进军轻卡领域时,外界对于此举是持怀疑眼光的。彼时,各种“花式”质疑中国重汽轻卡,几乎成为舆论的主流。

重汽轻卡 (5)

质疑之声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有质疑不合时宜的,有质疑没有技术优势的,有质疑价格贵的,还有质疑营销网络的,更有甚者质疑重汽“缺心眼”……(看下文,不准笑)

(以下所有引号中内容均来自百度收录的媒体报道,为避免同行嫌疑,故不显示言论来源。)

1、 质疑时机

“2011年轻卡市场整体下滑呈萎靡态势。在这样不景气的状况下进入轻卡市场,是下策还是上策,还是下下策”?

“2011年,轻卡整车市场同比下降了近20%,且降幅持续扩大,整个轻卡市场销量惨淡。众多轻卡卖家四处寻找出路,扭转销量下滑的局面。后政策时代,各大企业均动作频频,抢夺行业话语权,一时间群雄四起,硝烟弥漫。中国重汽在如此混乱的情势下进入,是搅局?还是自寻短见?”

市场走势

点评:

质疑不无道理,中国轻卡市场销量,2010年销量为196万辆,2011年中国重汽进入轻卡行业的当年,轻卡销售就下滑到188万辆。的确,中国重汽进入轻卡行业时,不但未占到“天时”,还遇上一个较糟糕的时间点。

不但起点时机不佳,入市几年间——从2011年到2016年,重汽轻卡生长的这五年,轻卡行业几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16年的销量只有156万,比2010年时减少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中国重汽轻卡进入的是一个销量萎缩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中国重汽轻卡居然还能越做越大,这是不是也挺神奇的?

2、质疑技术

“重汽与曼公司合作进军轻卡,将会采用的技术?技术实力能否优于五十铃?最终能否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目前看来,难度相当大。”

“在技术方面,重汽和曼都是重卡方面的专家,毋庸置疑的是,两家企业在都称得上是重车行业的悍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两家重车企业将一同制造轻卡,这不仅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务正业,同时在技术方面能否取胜,也是个未知数。”

“目前,国内轻卡同质化状况严重,国内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无论是日系、欧系还是中外合资产品已屡见不鲜,各厂家竞争风暴越演越烈,中国重汽无论是与曼,还是大众,亮点已不足凸显。”

重汽轻卡 (3)

“纵观国内轻卡市场,以江铃轻卡为代表的五十铃技术平台一直独领风骚,不仅销量稳定,而且口碑极佳。后来进过入内欧系轻卡,虽渐渐被市场接受,但表现平平,并无亮点。在此背景下,重汽与曼公司合作进军轻卡,将会采用的技术?技术实力能否优于五十铃?最终能否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目前看来,难度相当大。”

点评:中国重汽一直是重卡行业的佼佼者,不专攻重卡反而突然进入轻卡市场,大家当然会问:技术优势在哪里?

虽然中国重汽有德国曼技术撑腰,但是曼的优势也是在重型车方面。对于轻卡,中国重汽和曼都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来源。而所面对的中国轻卡市场,有众多的厂家和技术流派早已进入,重汽此时干轻卡,确实让人难以有信心。

3、质疑价格

“江铃轻卡的市场表现,极大的证明了国内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特点,如果重汽与曼的合资轻卡在价格方面没有优势,那到底会有多少人为之买单?”

“中国重汽此次推出新产品,前期投资巨大且产品无论外观、内饰,还是发动机都选用国外资源,在销量递减的形势下,欲求赚回成本,难度可想而知。”

“激烈竞争的背后均是以消费者为基点,愈加理性的市场孕育了更加理性的消费者,轻卡产品性价比提升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重汽在性价比未必占优的情形下,投入市场未必能引起巨大波澜。”

点评:说到价格,媒体们还是比较客气的。不过可以看出来,中国重汽轻卡价格上肯定不占优势,未来也必不能以价格赢得市场。这也说明,中国重汽能够在轻卡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不是倚靠价格。

4、质疑渠道等资源

“重汽与曼的合作在渠道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让重汽轻卡在国内市场的道路上步伐更沉重。”

5、质疑战略错误

“商品进入市场,没有的明确的定位,后果实在不敢想象。”

“根据目前的市场形势,轻卡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而且产品线相对丰富。如果重汽和曼的轻卡进入民用市场,合资轻卡价格必然没有优势;若是进入高端物流采购,江铃等老牌车企又早已占据市场多年。无论高中低端市场,重汽和曼的新轻卡都不具有优势,因此看来,重汽轻卡的前途实在不明朗。”

“重汽与曼都是重车行业的悍将,合资造轻卡?这不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吗?即使你是匹狼,那也要知道哪里的羊肥美吧。”(好耿直的BOY)

重汽轻卡 (4)

“重汽与曼的合作是不是能很快的适应本土需求,在渠道建设、人力资源等这些或许都是重汽与曼的短板。相对高端的轻卡市场会不会重蹈上汽依维柯红岩的覆,更何况,一汽与美国通用还有一个合资的轻卡项目(也不太成功)。”

“合资车价格高昂,消费者不会购买,如果是高端物流采购,那市场相对较小,更何况还有庆铃等老牌企业的先入为主,可谓重汽的轻卡前途迷茫,狼来了,能不能抓到羊,值得深思。”

“福田、东风、江淮对此表示不屑,认为重汽的轻卡不会对他们的市场带来冲击”。(这个嘛,只能代表被采访人,不代表企业立场)

“这样三个从未涉及轻卡领域的车企大户,竟意欲在中国轻卡市场杀出一片血路。这样的举措似乎有些唐突、盲目,为寻求更多利益不顾及后果,但这种在未知领域合作、义无反顾的勇气着实令人赞叹。”

点评:只有勇气,但是却没干好事情,会被别人看做“盲目”、“唐突”。不过,如果事情做成功了,就是眼光和胆识。

因此,光有勇气还不行,还要做出成绩,要让那些当年不看好你的人,刮目相看。这一点,中国重汽做到了。

这5年媒体都是怎么说的?

这些年,中国重汽轻卡到底走过了哪些路程呢?从媒体报道的标题,可以看出一斑。

2011年~2012年,中国重汽轻卡初入市场,很多媒体和竞争对手的态度是“不屑一顾”;2013年~2015年,态度转变为“刮目相看”; 2016年~至今,简直可以用“肃然起敬”来形容了。

媒体报道中国重汽,也从疑问句到陈述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感叹句。

重汽轻卡 (2)

从下面不同时期,中国重汽轻卡媒体报道的标题就可以看出:

2011年 充满质疑

《挑战轻卡市场 中国重汽胜算几何?》2011年11月30日

《进军轻卡市场 “引狼入室”的中国重汽》2011年10月25日

《四大疑点 德国MAN要争夺国内轻卡市场?》2011年10月24日

2012年 质疑减少

《中国重汽轻卡 2013年重装上阵》2012-12-13

《重汽轻卡 2013年力争销售3万辆》2012-12-12

2013 没人说好,也没人说不好

没搜到关于中国重汽轻卡的报道,看来媒体在观望。

2014年 还有怀疑,但已经开始赞许

《一汽通用与中国重汽破局轻卡不容易》 2014-02-25  

《中国重汽轻卡梦》 2014-8

《让用户收益最大化 HOWO轻卡就这么任性》2014年12月08日

《物尽其用重汽HOWO轻卡扎根快递物流》2014-11-19

2015年明显赞许

《逆势增长近四成 2016年重汽轻卡剑指6万辆》 2015-12-19

2016  报道数量众多,且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中国重汽轻卡部 201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16-01-04

《作为轻卡新军 HOWO轻卡凭啥卖得这么火? 》2016-05-05

《连续3年高速增长 HOWO轻卡做了哪些努力?》2016-12-12

《逆势上扬之后 中国重汽轻卡再定10万目标》2016-12-17

《转型升级 引领未来 中国重汽轻卡逆势上扬》2016-12-19

5年间,中国重汽轻卡究竟是怎样在行业销量下降、竞争激烈、资源优势不明显、自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终跻身轻卡行业主流企业,且成为轻卡行业的新生力量的?

且听下回分解。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