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公里”只是其中之一 7大问题困扰电动城市物流车

新能源汽车网 2017-07-05 1609字

如何发展电动城市配送车?大家把精力放到了“3万公里”的政策规定上,笔者提出“3万公里不是问题”却迎来了一片骂声。骂声的目的是希望政府今年改变这个规定。笔者认为,经营企业一定要学习政策,要了解政府制定政策的流程,说“3万公里不是问题”,不是迎合政府的口味,而是帮助企业如何理解政策意义和作用,以及企业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3万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

  

许多人认为是一个问题,其主要理由是这个指标太高了,完成不了。“3万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这是门槛指标。不是一个“选优”指标。对老师出考试题而言,60分是及格分数,“3万公里”就是“60分”,你考试能得“60分”,就可以拿到补贴,大家希望补贴,所以考“60”分是必须的。

  

老师出考试题,总有几个不及格,要保证多数都能及格。我们要相信老师规定“3万公里”是认真的,是经过科学流程的。说得通俗一点,大多数学生不及格,出题老师自己是有很大风险的。大家都是100分,这个出题老师的风险就更大。

  

希望政府今年在改变”3万公里“的规定,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提出“3万公里不是问题”的观点,意思是说,如果大多数的确完不成这个指标,政府明年会取消这个老师的出题资格的。但是今年这个题目已经出了,这是不能改变的。考不及格,只能是自己的事情。

  

充电难问题最为突出

  

电动城市配送车的特点是零散运输,每天行驶约80—200公里。目前充电难是最大的问题,尤其在大中城市,很难找到固定补充电的慢充场所。如果不能在其主要运营商圈周围内实现迅速充电,运营成本增加巨大,经营时间和效益损失巨大。

  

路权制约最大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目前,电动城市配送车虽然属于新能源,但是不能享受不限行的待遇。与传统货运车辆一样,受制于城区限行的交通管制,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路权限制是电动城市配送车在物流领域推广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动城市配送车能不能像公交车一样有优先?能不能享受与送农产品的传统汽车一样的待遇?这与地方政府有没有作为密切有关。发展电动城市配送车是不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情?如果与他们无关,发展电动城市配送车,在体制和机制上就是一个瓶颈。

  

应用环节受轻视

  

有的车企只是将传统燃油车简单加装上电池和电机,就成了电动城市配送车,对整车质量、电池寿命、载重能力和轻量化方面重视不够。太专注于补贴,除了“电池数量、行驶里程等指标”外,其他方面重视不够。

  

“双低”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专家认为货运领域是低端领域,认为电动城市配送车没有技术含量,车辆只要价格便宜即可,产品使用生命周期不用太长。生产厂家对于货运行业的理解不够充分,对客户的要求没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低端客车改装成电动城市配送车。

  

对“品质”把关不严

  

现有的电动城市配送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组装而成,电动城市配送车不成熟并缺乏规模化,零部件由企业独立采购,质量无法保证。无法形成广阔的营销网络,售后服务和零部件储存都缺乏完整体系。作为常年运营的车辆,电动城市配送车无法得到质量和售后的保证。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一些经销商自己采购零部件,交给一些小的车企组装生产。

  

过度强调轻资产化运营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购置成本和资金压力问题,一些专家提出租赁公司“轻资产化运营”模式,但是租赁公司不是物流运营公司,没有货运资质,无法取得货运运营证,无法“合法”运营,实际租赁模式却阻碍了电动城市配送车的推广应用。

  

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对于电动城市配送车的整车装备质量、爬坡性能、续驶里程、动力蓄电池、可靠性要求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标准,有的没有立项、有的处于申报阶段,完善有一定时间。

  

总结

  

电动城市配送车发展面临的7个问题,要有领导去组织解决。建议一些专家不要老是拿“3万公里”说事,要把精力放到以上7个问题上来。不要谁做事,就说谁;不做事的,谁也不说他。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