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下线一台车 日均产能达650辆 陕汽如何做到?

方得网 2017-08-03 2006字

方得网  张艺婷

2017年的重卡市场可以说是非常火爆,中汽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重型卡车累计销售58.4万辆,同比累计增长71.51%。很多重卡企业都面临着订车难,买车难,没有现车,一车难求的现状。

陕汽工厂 (2)

而作为重卡企业销量的佼佼者,上半年陕重汽销售8.4万辆。而7月的单月销量更是突破了1.4万辆,订单环比增长25%。也就是说,短短半年多时间,陕汽就卖了近10万辆车,订单暴涨对各企业的产能也提出了严峻考验。陕汽是如何在这样火爆的市场需求中保证产能呢?

2017年7月31日,方得网走进陕汽西安工厂,一探究竟。

日均产能高达650辆

现如今重卡业内的产能远跟不上需求,自从2016年下半重卡市场暴涨,各家的重卡都出现了一车难求的场面,更有排号排到明年的现象。2017年,重卡市场热度丝毫未退,一路看涨,陕汽更是在产能上苦下功夫,工厂工人冒着酷暑,在有限的时间内,超额完成了任务。

陕汽工厂 (3)

据陕汽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陕汽日均产能达650辆,其中,在陕汽商用车产业园内的汽车总装配厂内,平均每3分钟就能下线一台重卡产品。

据了解,陕汽商用车产业园坐落于西安北郊,始建于2005年,产业园包括投资5000万美元的康明斯发动机合资项目、重卡公司、车桥公司、车架工厂、汽车工程研究院、管理中心等,拥有具备轿车涂装水平的驾驶室涂装生产线、国内重卡行业首次开发应用的德国AFT驾驶室内饰装配宽滑板全自动流水线、德国引进的全套一级整车安全检测线等9条现代化流水生产线。是目前陕汽在中国最重要的工厂,其工厂面积与产能都是最大的。

 

高产能的背后 两大绝招

陕汽有如此高效的生产能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而陕汽又如何在高产能的前提下,保证品质如一呢?

方得网在陕汽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陕汽重卡的生产线。据采访了解到,工厂能实现如此高的产能,背后有两大绝招。“一是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细致认真的检查工作,保障生产质量。”

陕汽工厂 (4)

对于一家工厂而言,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陕汽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比如,管线束下线“零捆扎”,了解陕汽的都知道,陕汽重卡的管线束是出了名的整齐,而为了使每一台重卡的管线束都这么整齐,当然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实现。汽车总装配厂技术办主管这样说道 “自2014年以来,随着公司国四国五车的切换与上量生产,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广泛,电气件、电线越来越多,如今底盘的线束增加了最少3倍以上,如何有效合理的布置,装配难度越来越大,以前的工艺模式已难以适应。”

陕汽工厂 (5)

陕汽经过调研与研究,总装厂自主创新生产模式,在分厂成立了管线捆扎专业化班组,致力于管线束捆扎在大线上实现标准化装配。“原来我们接一辆车,光在线束捆扎上就要用2小时,而现在,管线捆绑上仅用10分钟检查就可以。”这样在作业方式的创新优化,使得陕汽在大干期间,调试车间在没有人员增加的前提下,装调效率达到历史最高。

做到高产能 高质量更不能丢

陕汽在保证了高产能,又保持了超高的质量水平的秘诀是什么?非常简单,就是“反复检查。”

在工厂内的重卡内饰流水线上,方得网采访了一位工人,他向我们详细解说了“三检查的原则。”

“我们在流水线上工作时,每做完一个环节之后,都会经历三次检查,分别是自检、互检和专检。每个员工都会配备一只记号笔,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每检查一遍,都会有相应的颜色做记号。”从这条流水线上,方得网可以从车辆内饰的每个螺丝上面发现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做的记号,说明每一颗螺丝,都经历了三道工序。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陕汽工厂 (6)

内饰装配线上的工人告诉方得网,我们现在建立这个三检质量管控网络,员工干完活之后首先自检,确认自己的工作到位,为了防止问题出现,下一道工序的负责人也会帮忙再检查一遍,作为互检。这个方法对行业内质量的提供有巨大的帮助,很多客户也非常认可这个方法,看到这个标识后,就觉得十分安心。 

“虽然我们今年产量比往年提升了很多,但我们的质量也是成正比的上涨。”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陕汽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市场赢得更好的口碑。

结束语

目前正值全国大范围的高温时段,方得网在参观工厂的当天正是陕汽第二次放高温假的前一天,而陕汽既能够休了假还能保证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陕汽在产能方面的巨大优势。

陕汽工厂 (1)

在工厂外面,停放着一排排的陕汽重卡,而这些重卡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陕汽作为重卡行业的佼佼者,近几年发展速度更是迅猛。为何陕汽重卡能够赢得如此好成绩?除了陕汽过硬的产品,深入客户的营销手段,良好的服务之外,制造能力的强大也是重要原因。

日产650辆的标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陕汽创造“奇迹”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