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光:20年自主创新 这是潍柴走过的路

中国汽车报 2018-11-08 1804字

“20年自主创新,这是潍柴走过的路。”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潍柴一直专注于产品的研究,一个企业的主体就是产品,决定企业兴衰的也是产品,站在这个台上,总结潍柴最近20年来的发展经验,核心就是自主创新。

11月7日,“汽车强国与自主创新”院士论坛在上海举行。谭旭光向与会院士、专家、企业分享了潍柴自主创新发展的历程。

   

谭旭光:20年自主创新 这是潍柴走过的路 (1)  

潍柴自主创新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一个时期。198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潍柴是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当初我进入潍柴后,第一个工作是试验工,我记忆很清楚,当时我们一无所有。”谭旭光表示,因为工业基础差,连基本产品测试都不知道怎么做,产品一度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潍柴攻坚克难,不断进行产品的适应化改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潍柴毅然决定动用全部资源,发展工程机械发动机,产品迅速被客户接受,最终实现了产品技术的引进到自主开发,潍柴抓住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转折点,开启了连续十年的增长。

第二阶段是2001年~2005年,开放合作创新阶段。谭旭光表示,2001年之后,潍柴开始思考开放式创新,走正向开发道路,选择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开发全新产品,并确立了高压共轨的技术路线。

“2005年,我在全世界走了两圈,目的是和世界一流发动机技术服务商合作,研究适合未来市场排放升级的技术路线,并最终将高压共轨技术引入中国市场,潍柴也较早的实现了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谭旭光表示,“更重要的是潍柴还通过国际交流,向海外派驻三十余位工程师,最终具备了大功率高速发动机的正向开发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2010年,系统集成与一体化设计阶段。据悉,潍柴依托资本力量吸收合并“湘火炬“,打造国内重卡黄金产业链,实现由发动机向动力系统的战略理念转变。

第四阶段是2011年至今,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阶段。谭旭光介绍,我们提出了全系列、全领域的战略布局,在严格满足国家排放法规升级要求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并实现技术理论创新与发动机应用实践的结合,来体现我们的创新能力。

   

谭旭光:20年自主创新 这是潍柴走过的路 (2)  

“20年来,潍柴所有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以产品为主体,围绕产品发展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们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提升。”谭旭光强调。潍柴以推动我国商用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掌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奋起直追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支撑我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占据国内市场99%的份额,将国外品牌挡在了国门之外。

谭旭光表示,近期我兼任了中国重汽集团的董事长,有人便说潍柴加重汽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我认为这样说没意义,我希望我们中国出个戴姆勒,出个沃尔沃,我们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世界顶级品牌。

“对于创新,我总结了四个方面。”谭旭光介绍。首先是产品研发方面,从整车客户实际使用工况出发,设计开发动力总成系统及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部件,实现真正的油耗、排放降低和寿命提升;二是技术创新方面,坚持“以我为主、链合创新”,协同全球创新资源,构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研发能力方面,基于客户实际使用工况,建立整车和动力总成系统的大数据分析、仿真模拟、试验验证能力,构建产品开发体系、流程与规范;四是创新体系建设,以WOS形成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工程化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对于商用车的未来,谭旭光认为,传统能源仍是商用车的主流动力,但面临着热效率提升、零排放等挑战。未来柴油机热效率将从现在的46%提升到55%,趋近零排放;到2020年潍柴将向社会率先推出热效率超过50%的发动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提升至2500bar,后续提升到3000bar;天然气发动机热效率从现在的39%提升到42.5%,力争达到45%。

谭旭光总结说,未来新能源趋势不可逆转,但较大范围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企业要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电控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新能源技术一定要做,并且要扎扎实实做。”

目前,潍柴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主要发展氢燃料电池、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承担了国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商用车产业化技术与应用重大专项,与加拿大某公司联合开发下一代氢燃料电池产品,与英国某科技公司开展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

责任编辑:李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