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光的先见之明从哪来?为何潍柴战略更胜一筹?

方得网 2019-02-12 5473字

方得网  姚蔚

谭旭光的先见之明从哪来?为何潍柴战略更胜一筹?

——谭旭光攻略(二)

当有人还在后悔当初没有像潍柴一样去收购湘火炬的时候,岂不知,现在潍柴又做了一件很有“先见之明”的事。

潍柴常常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许在于谭旭光很多时候,能够在战略上更胜一筹。

近日,陕汽控股与玉柴联手,再次翻起来了潍柴收购湘火炬的旧账。

2018年9月,陕西省和宝鸡市政府向陕汽商用车投资了20亿元。要知道,2005年,在谭旭光主导下,潍柴动力买下湘火炬时,仅用了10亿元,就成为陕西重汽(含汉德车桥)和法士特的控股方。法士特和陕重汽,年收入早已达到200亿元和500亿元,这两个企业,一年的利润都是10亿元的数倍!

而且,此次收购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能够获得丰富的利润回报,更重要的是,有陕汽的支持,潍柴才能常年保持在重型柴油机市场第一的位置。有了陕汽和法士特的控股权,才有了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器和汉德车桥的黄金产业链。

当时,谭旭光主导的这次收购,可谓汽车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神来之笔”,很多参与收购的汽车大佬提起此次收购,也是“追悔莫及”。最初想要收购湘火炬的企业有十几家,但是,都因为资金等等各种原因,把湘火炬拱手让给了潍柴。

潍柴 (1)  

其实,如果当初陕西政府能够凑出10亿元收回湘火炬的股份,那么几年就能收回投资;而今日陕汽商用车的20亿元,恐怕也不用再投资。

不过,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或许就在其他企业懊悔的时候,不经意间,潍柴又一次抓住了另一个机会:氢燃料。

潍柴不但在柴油机市场风生水起,谭旭光的版图不但有陕汽、重汽、中通、亚星。未来,潍柴在氢燃料领域的布局,也同样可能占据制高点!

氢燃料是又一个好机会吗?

笔者首先来分析,氢燃料是不是一个机会?

就在近几个月,“骂”政策之声此起彼伏,这是因为,突然间,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有变化:纯电动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地位似乎被氢燃料替代了。

2018年12月15日,政协副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重点,要向氢燃料电池拓展。”文章强调:“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潍柴 (1)  

2019年1月举行的2019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表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是未来车用动力转型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重型商用车上。”“当前,燃料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未来3—5年,是燃料电池由技术研发转向产业竞争的关键窗口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从长远看氢燃料是汽车能源的一种终极解决方案,相关零部件和专业性公司也在快速增长。

事实上,2018年5月总理在日本参观了丰田北海道生产线的氢燃料电池车后,国内就掀起了关于对氢燃料电池的热烈讨论,业界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有专家称:“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掉头”,呼吁像日本那样“全面转向氢燃料电池汽车”。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不断呼吁:“燃料电池非常重要,它是终极的能源解决方案。”

实际上,把氢燃料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并不是什么官员或者科学家“心血来潮”的想法。世界汽车发展的轨迹说明,中国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行,新能源汽车只发展纯电动也不行。发展氢燃料汽车是发展汽车工业的一道必答题。 

另外,对于柴油机和商用车而言,氢燃料更是意义重大。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欧阳明高院士指出,“经过多方实践,锂离子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汽油机,氢燃料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柴油机。这是当前技术研究为什么聚焦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原因。”

万钢也多次表示,“从中远期来看,中型和重载货车是(氢燃料电池的)一个发展方向。”“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示范应用,一要合理选择示范区;二是确定好应用领域和车型选择,比如城际间远程公共交通领域,城市快递、物流货运等领域,中重卡车、城市间货运交通,高端和特殊用途乘用车等领域市场。”

潍柴 (2)  

不过,即使罗列了这么多政府和专家的看法,氢燃料未来到底能不能销量大涨,成为商用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市场,谁也不能下结论。然而,正是因为有着不确定性,才能叫“机会”;如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那又怎么能叫“机会”呢?

就像万钢曾经说的:“有朋友和我说,燃料电池汽车现在是叫好不叫座。我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机遇,等它叫座了,可能就没有你们的座了。”

为什么说潍柴对氢燃料早有准备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过,并不是推出几辆氢燃料的样车就算有了准备。

很多企业虽然推出了氢燃料电池车,但并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的氢燃料电池车,其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都是外购。

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中,点了几个“有准备”的企业名字:“上汽、潍柴、福田、长城等骨干企业已经启动燃料电池商业化”。

近几年来,潍柴已经通过收购、合作、合作、购买专利等方式,与世界多个拥有氢燃料的核心企业合作,拥有了氢燃料的核心技术。2018年8月29日,潍柴动力宣布与全球氢燃料电池领军企业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山东济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潍柴动力拟投资认购巴拉德19.9%的股份,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同时,双方计划在山东成立合资公司,研发制造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品。根据长期供应协议,合资公司还将从巴拉德独家购买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组件-膜电极组件(MEAs)。

潍柴 (2)  

2018年12月4日,潍柴动力与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CeresPower)签署合作协议。 合资公司使用锡里斯独有的SteelCell技术,产销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和电池片,应用于客车、卡车和特定发电市场。

实际上,近几年来,潍柴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先进的燃料电池技术。2016年11月,潍柴动力出资4995万元人民币,认购弗尔赛33.5%股份。弗尔赛是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产品设计开发与应用集成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7年11月,潍柴动力与德国博世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涉及两大方面:一是建立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产业链,共同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二是在工业4.0时代,博世将助力潍柴动力建设世界先进的数字化示范工厂,提高工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潍柴 (3)  

2018年5月16日,潍柴动力投资4000余万英镑认购全球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引领者——英国锡里斯能源(伦敦上市公司)新发行的部分股份,认购完成后持股比例达到20%,并携手锡里斯计划在中国潍坊成立合资公司,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机会是如何被潍柴发现的?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转向氢燃料是近期的事,不过,潍柴布局氢燃料却并不是近期的事情。

可以看到,潍柴从2016年开始就动作不断。对于国内氢燃料核心技术难题,潍柴通过参股、合资建厂、支付对方技术转让费等多种形式,从多个国家的掌握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得了核心技术,进行了面向未来的合作。

潍柴  

为什么潍柴能够早在几年前就发现氢燃料这个风口呢?

事实上,国家对于氢燃料一直非常重视,氢燃料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一直都是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家的各种政策都在表明:氢燃料将在汽车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要产业化,到2020年要实现燃料电池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的目标。2016年7月28日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氢能源纳入中国能源战略;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已被列入政府,成为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从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新能源技术创新行动规划、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8年2月国家四部委调整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补贴,都明确指出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方向。

2017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也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将分别达到5000辆、5万辆以及100万辆”的氢燃料规划发展目标。

潍柴 (4)  

那么,为什么潍柴能够发现“氢燃料”这个机会,并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很多企业却对国家的诸多政策不够重视或者没有投入行动呢?

潍柴 (5)  

这或许在于谭旭光重视战略,而很多企业家不够重视。下面这段是谭旭光2018年9月1日在重汽上任时的讲话,很好地诠释了潍柴的战略布局:

“为了商用车的未来发展,我从去年开始每年出差120天,把商用车未来要走的三条技术路线全部找出。”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潍柴)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前天,与世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水平最高的加拿大巴拉德签署了合作协议。” 

“第二个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我们收购了英国锡里斯动力的20%股权,买断了中国市场。我们认为最终的重型商用车结构性的能源调整是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

“天然气发动机。搞重卡的都知道天然气也是细分市场。加拿大西港HPDI技术,我们在中国买断了。”

“(潍柴)这三样技术是中国独有。”

有战略和没战略有啥不一样

潍柴之所以能够在氢燃料上做了这么多准备,那是因为潍柴的战略使然。

现在再来回头讲讲当年谭旭光收购湘火炬的事。笔者认为,很多企业和湘火炬失之交臂,并不是没有凑够钱等等客观原因,而是没有战略规划。之所以谭旭光能够不顾一切,不怕失败,势在必得,是因为,谭旭光能从战略的高度看到收购湘火炬之后所拥有的陕汽、汉德以及法士特的资源,对潍柴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5年8月,潍柴动力以10.23亿元的天价购了湘火炬,比对手万向集团8亿多元报价高出了2亿元。很多人当时还认为这2亿元还属于风险投资。为此有人送谭旭光了一个称号“谭大胆”。

当时,没有决心出手以及不理解的人,是因为没有看到购买湘火炬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也就没有势在必得的决心和精心的准备。

事实上,潍柴动力对湘火炬的收购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更不是什么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了。首先,谭旭光对湘火炬的关注由来已久。2004年3月,潍柴动力实现香港主板上市,募集到11.6亿港元资金,之后,潍柴就开始考虑产业链的横向整合,选中的目标就是湘火炬。2004年4月,“德隆帝国”倒塌,而湘火炬就是德隆系的重要资产。2004年4月29日,潍柴就已经整理出对湘火炬的研究调查报告,有三个观点:第一,湘火炬现有资源非常好;第二,湘火炬的市场和业务都比较健康;第三,如果能将其整合好,将会从此改写中国重型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

事后谈起这次收购,谭旭光这样说到:“湘火炬控股的陕西重汽一直在中国15吨以上重卡销量排行第二;法士特不仅在全国齿轮行业名列第一,其重型变速器单厂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谁控制了湘火炬,就意味着控制了中国盈利能力最高的重卡整车及零部件资产。”

当然,这样的战略高度,不是每个人都有。潍柴集团高层也有不同意见,偏居潍坊的潍柴能吞下并消化这个大家伙吗?湘火炬会不会拖垮潍柴?为此,谭旭光每天晚上奋战到深夜,跟他的决策层和智囊团共同探讨并购的可能性。

2005年7月底,潍柴在缴纳了2亿元的收购保证金后,还同时展开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8月2日,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第二天,公司增资至9.88亿元人民币。8月5日,潍柴投资再次增资至16.38亿元。这一切,都表示出对于湘火炬的志在必得。8月8日,公开竞标,潍柴以比万向集团多2亿元的10.23亿元的报价胜出。高出的2亿元,也引来外界一片唏嘘。有人甚至认为谭旭光出此报价不理性。

不过,谭旭光表示,这一战略价值不在于一个亿、两个亿,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来估算的。同时,这一数字,也不是谭旭光拍脑门想出来,而是经过了严格的测算。在应价之前,潍柴和其并购顾问华欧国际参考了数个模型,对本次拍卖的资产价值进行反复测算,最后得出结论,真实价值应该在11亿-14亿元之间。而在报价前,潍柴动力的核心团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对报价反复权衡,最后时刻,由谭旭光等几个核心管理层对报价拍板。

事实证明,谭旭光押宝湘火炬,非常成功。潍柴动力这一成功的收购案例,来自于战略的正确和战术的精心准备。

潍柴 (6)  

这次,谭旭光布局氢燃料,还能够再次押宝成功吗?

结束语

买下湘火炬的机会一去不复返。但是,其他机会却在不断涌现。如果始终能以更远的眼光来看待汽车行业的发展,如果总是能够高瞻远瞩地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一旦看准就坚定不移地去投入,并寻找实现的路径,那么下一个绝佳的机会就会到来。

如果总是懊悔当初,总是幻想要是当初怎么凑到钱,当初买下湘火炬就好了,无异于刻舟求剑。与其懊悔过去,不如筹划当下。

现在,如果不去研究国家战略、未来趋势,不在未来发展领域做好准备,等到想要进入某个领域,而机会的车上却已经没座的时候,是不是又要后悔了呢?

有句话说的好:“种一颗苹果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责任编辑:李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