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宏力助“两山理论”诞生地公交电动化

微宏动力 2019-05-13 1960字

从早期的“十城千辆”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公交电动化的推广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公交电动化进程中,谁是“个中强手”?对于“两山理论”诞生地——浙江湖州来说,这一问题早已有了答案——“快冲”在前的微宏动力,已然成为了当地电动化进程中的主力支撑。

绿色发展,看准机遇“快冲”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当今,以新能源为突破口,绿色发展早已成大势所趋。

在2019全国两会现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对新能源汽车提出全新期望。报告指出,要持续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区域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政策叠加效益明显;是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更是“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

近年来,在绿色金融、绿色智造等方面,湖州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填补了多个领域的标准空白;在火热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湖州更是紧跟政策步伐,敢作敢为。

2018 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微宏动力 (1)  

看准机遇,“快冲”在前,方能长足发展。在政策号召下,2018年,以“绿色”为发展基调,湖州率先启动以公交全覆盖、路线全覆盖为主的“电动化两个全覆盖”战略,积极推动全市公交线路100%电动化,为湖州公交电动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目前,以快充为特征的湖州纯电动公交模式,已然成长为浙江省绿色发展的金色名片。

主力担当,见证湖州公交100%电动化

当然,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领航;另一方面,以推进公交电动化发展为己任的微宏动力顺势而为,成为了零排放公交发展的重要推手。

微宏快充,具备充电快速高效、无效载荷少载客量高、车辆生命周期内无需更换电池、符合公交原有运营习惯、可与燃油车同比例置换等优势。与慢充电池相比,快充运营全生命周期内可节省数百万元运营费用,更为绿色环保。

2015年,湖州公交正式开启电动化进程。当地康达公交率先购买1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2016年又购入8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投运车辆中的60%,每天的营运里程在400公里左右,其余车辆每天的营运里程180公里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全天累计运营里程超400公里的线路,彻底改变了“快充不适合长里程运营”的固有看法,实现了一般的慢充电池无法实现的长距离、高频次城乡公交运营。

2017年,康达公交大手笔批量更新350台新能源公交。微宏快充又一次成为用户首选,见证了湖州公交电动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微宏动力 (1)  

微宏助力湖州公交全面电动化

2018年,湖州市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在市本级(含吴兴、南浔二区)实现公交客车的全面电动化,一次性更新650余台纯电动公交。

截止目前,微宏快充在湖州配套公交车884辆。从城市公交到城乡公交,再到安吉两山理论发源地的旅游专线、环太湖专线……微宏配套的电动公交实现湖州全覆盖。

创新+复制,微宏快充发力“全域市场”

公交电动化的全面成功,让湖州底气更加十足,也为微宏快充的走向更多市场提供了可靠借鉴。

未来,针对已有的公交电动化运营经验,湖州还将充分利用纯电动公交的充电网络,积极打造纯电动快充出租车队,进一步完善“湖州模式”,为更多市场选择快充提供经验支撑。

而对于更多市场模式的复制与发展,微宏动力也早已联合整车企业行动起来,意在通过与车企合作,将快充理念和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城市。

目前,微宏已与宇通、安凯、欧辉、南京金龙等车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快充车型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绿水青山。

仅在在浙江省内,微宏电池系统已经在宁波、温州、湖州、台州、绍兴、金华、衢州等16所城市30家公交公司运营。

微宏动力 (2)  

宁波纯电动巴士上线

在海外市场,微宏快充电池系统已经在国内外15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展开了商业运营,已有超过24,000台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正在全球各地运营,累计里程超过20亿公里。

与此同时,凭借“快充电、长寿命、高安全”特性,在港口运输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驾驶客车、叉车、乘用车、电动赛车等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微宏快充也开始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诞生地再话微宏风采。未来,历经超过8年时间的长期商业化运营的微宏快充还将惠及哪些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