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多家独立电池商集中入局重卡赛道,重卡电池为何突成香饽饽?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电纷纷发布重卡专用动力电池。这片曾被忽视的市场,是否正在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新蓝海?未来能否成长为电池商的核心增长极?
请看方得网带来的深入剖析。
电池商集中入局重卡赛道
最近,多家电池商发布重卡专用动力电池,将重卡配套市场视为重要战略阵地。
具体来看:5月18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75#重卡换电标准电池及全场景底盘换电方案;5月17日,国轩高科在2025全球科技大会上,发布首款重卡专用动力电池——G行重卡标准箱;5月9日,亿纬锂能在首届商用车电池科技日暨开源电池新品发布会上,发布八款商用车电池,包括重卡专用电池;4月24日,欣旺达动力在上海车展上举办“重卡专用动力电池发布会”,推出行业首款重卡专用大容量超充电芯。
作为第三方电池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电等动力电池企业,集中发布重卡专用电池,进军新能源重卡配套市场,是因为这个市场即将大爆发吗?这片蓝海背后,究竟是遍地黄金还是暗礁密布?
电动化渗透率加速
新能源重卡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将为电池商带来一片极具潜力的市场蓝海。众多电池企业,进军新能源重卡电池配套市场,正是看上这个起飞的风口。
自2024年起,在“双碳”政策驱动及低运营成本优势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重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交强险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2万辆,同比暴涨140%,渗透率从过去两年的5%快速攀升至13.6%;2025年前4月,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4.6万辆,同比增长196.7%,市场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突破10%后已进入市场爆发期,未来增长空间广阔。“2025年,新能源重卡销量有望突破15万辆,渗透率超20%。预计未来五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30%以上,到2030年渗透率或超过50%。”
若2030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超50%,意味着年新增需求将达40万辆左右。尽管这一数字看似不大,但重卡单车电池容量远超乘用车,整体电池需求规模不容小觑。目前,单辆电动重卡搭载的电池容量普遍在460度以上,部分车型甚至达到660度或800度。以每辆电动轿车平均60度电计算,一辆重卡电池容量相当于8辆轿车之和。按此估算,未来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电池需求量将等同于320万辆电动轿车,这一规模对投资者而言极具吸引力。
独立电池商有机会
对于独立电池商而言,乘用车动力电池市场已经产能严重过剩,且乘用车整车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电池产能。相对来说,新能源重卡整车企业自己做电池并不经济。独立电池商,可以长期且稳定地为重卡企业提供电池。
乘用车市场,多数规模化的乘用车企,一定会走自己造电池的道路。从产业规模来看,不少乘用车企都是年销辆百万辆(如比亚迪年销超400万辆、奇瑞超200万辆),规模化效应促使它们逐步转向电池自产,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并提升利润空间。这一趋势与燃油车时代车企自产发动机的逻辑是相同的。
反观重卡行业,市场规模截然不同。头部重卡企业年销量约20万辆,多数企业年销量不足5万辆,有限的产能规模难以支撑电池自研所需的庞大资源投入。电池制造的核心环节——电芯研发,涉及化学材料、工艺设计等跨学科技术,与整车制造的机械工程属性差异巨大。重卡企业若跨界布局电芯生产,需投入大量资金、人才及时间成本,这对规模有限的重卡而言并不现实。因此,未来新能源重卡企业更可能选择直接采购第三方电芯或电池包,而非自建产线。
事实上,在燃油车时代,多数重卡企业自己不生产发动机,独立柴油机品牌数量远高于汽油机。可以预见,新能源时代,依然会有大量的重卡企业外采电池,而非自己生产。
此消彼长之下,当乘用车企逐步实现电池自给时,重卡及商用车企将成为第三方电池商的重要客户。对国轩高科等独立电池商而言,深耕新能源重卡及商用车市场不仅是拓展营收的必选项,更是抢占未来赛道的关键布局。
挑战与风险并存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多数电池商需直面重卡电池市场宁德时代寡头格局的挑战,也要面对技术迭代的风险。
在当前电动重卡电池配套市场,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占8成左右,形成一家独大的市场竞争格局。不少电池商作为新进入者,需要去抢别人的市场份额,抢份额肯定比别人守地盘难度更大。这里需要有一个被市场认知的过程,这对不少电池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国轩高科推出的G行重卡电池直击行业痛点。国轩高科中国业务副总裁许邦南表示,G行电池采用单包电量116kWh设计,能量密度达175Wh/kg,支持200-1000kWh弹性电量扩展,缓解续航焦虑;融合四枪并充技术与1000V高压平台,实现兆瓦级超充,充电效率提升30%;全域智控系统确保-30℃环境下仍能高效充电;更首创“零衰减”技术,前3000次循环容量零衰减,支持120万公里行驶里程及12年超长寿命。
然而,技术优势仅是敲门砖。国轩高科若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还需与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其作为一个新进入者,要与车企建立起配套合作关系,需要得到车企认可,这也是一个闯关的过程。从新车公告来看,远程、解放、陕汽、东风等品牌已开始配套国轩电池。
此外,技术迭代亦是要注意到的潜在风险。目前,乘用车走纯电技术路线,基本上可以说板上定钉的事。但重卡及商用车是生产资料,只要市场出现运营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如氢燃料或混合动力),就会走向其他技术路线。因为,物流企业及用户非常重视车辆运营成本,车辆运营成本的升降,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
总之,新能源重卡电池赛道虽热,但玩家需清醒认识到,技术革新与市场认可缺一不可。不少新进入者凭借技术突破,已迈出关键一步,但要在宁德时代主导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亦不容易。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片蓝海既充满诱惑,也暗藏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