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人爆料:为什么新能源重卡买不到保险?

方得网 2025-05-27 1925字 0

方得网 原创

新能源重卡“裸奔”上路,这一困境该如何解决?

近日,方得网走访市场发现,新能源重卡只能买到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司乘人员意外险等商业险则投保困难,导致不少车辆“裸奔”上路。有货车车主因缺乏商业险,事故后需自行承担高达十几万元的医药费及赔偿金,原本指望跑车赚钱,却因风险背负债务。

在国家推广新能源货车的背景下,为何保险配套未能跟上?车企与用户又该如何应对?

多重原因导致投保难

某保险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重卡投保难并非个案,而是整个新能源车辆保险市场的普遍现象。“不仅是新能源重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在内的所有新能源车辆,普遍面临投保难题。”他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

IMG_158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投保难的主因之一。该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车企与用户之间在数据共享和风险认知上存在断层。“国内新能源产业虽发展迅猛,但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辆的风险研究相对滞后。”由于缺乏对车型的深入研究和运营数据支持,保险公司难以精准评估新能源重卡的风险,承保意愿因此受限。

现行车险政策的局限性进一步激化矛盾。“国内车险改革虽取得进展,但风险评价与定价机制仍存在诸多限制。”该业内人士称,“当前车险折扣系数被严格限制在0.5-1.5之间,即便车主存在高风险驾驶行为,保费上浮空间也十分有限。”然而,面对实际风险状况,1.5倍的上限,显然不足以覆盖高风险车主应承担的保费。

IMG_1586  

商业模式不合理与运营风险同样加剧投保难题。“不少新能源城配平台过度追求GMV(商品交易总额)规模或扩张速度,导致商业模式存在隐患。”他提到,这些平台常通过以租代购、招募司机等方式快速扩张,却忽视司机培训与运营机制优化。“高强度的运营模式导致司机流动性大、事故率高,保险公司赔付风险随之攀升。”

车企如何破解难题

面对投保难题,车企需从源头入手,探索解决方案。

IMG_1580  

“车企要更开放一些,与保险公司进行深度业务合作。”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型普遍采取“一刀切”定价策略,根源在于风险数据缺失。“就像五个手指不一般长,不同车企产品的风险水平差异可能高达30%-40%,但行业缺乏有效评估体系。”他建议,车企更加开放地与保险公司合作,共享数据和技术资源,共同研究降低风险的方法。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为数据共享提供新契机。该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车险形态或将迎来根本性变革。若能抓住这一窗口期,车企可与保险公司、第三方科技公司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精准风险评估体系。“例如,通过分析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运行数据,保险公司可识别降低事故率的关键因素,优化定价模型。”

IMG_8203  

车企还应该关注零部件价格的合理性,避免过高定价导致保费上涨。该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新能源重卡高度集成的技术特性,90%以上维修必须返厂进行,这使得车企掌握着零配件定价的绝对话语权。“某些企业售后零部件的毛利率非常高,这种成本结构显然不可持续。”他说,这种闭环体系虽提高了车企及经销商的利润,却也推高了整体风险成本。

他还特别提到,智能硬件的布局需规避易损区域。“某车企前两年遭遇多家险企联合抵制的事件,正是因智能硬件维修成本过高导致。在智能车上,前保险杠集成多个元器件后,维修成本从千元级跃升至万元级,这类设计隐患需从源头规避。”

给用户提供投保建议

针对新能源重卡用户面临的投保难问题,该业内人士还给用户提出两大建议。

首先,理性决策,考虑全面成本。该业内人士建议,用户在购买新能源重卡前,应该充分考虑保险成本等全面运行成本。“不少用户只看重新能源重卡的运营成本优势,但忽略了保险成本等其他因素。”他表示,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模型和财务模型来判断是否能够支撑这些成本。

IMG_8061  

其次,多方比较,选择优质保险。该业内人士建议,用户要多方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报价和服务。“不同保险公司在新能源重卡的承保政策和价格上可能存在差异。”他表示,用户应该多走访、多询问不同保险公司的政策,选择信誉良好、服务优质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新能源重卡投保难,本质是产业升级与传统体系碰撞的阵痛。政策层面需加快车险改革,赋予险企更灵活的定价权;车企应打破数据壁垒,与保险业共建风险评估生态;用户则需理性权衡全面成本,避免盲目跟风。

当行业从“博弈”转向“共赢”,新能源重卡才能真正告别“裸奔时代”。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唯有迈出第一步,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让车主不再“开得起车,扛不起风险”。

责任编辑:杜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