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手握流量与场景资源的物流平台巨头,如今杀入造车赛道,将对传统主机厂产生怎样的冲击?
7月初,在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京东物流推出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这款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的无人轻卡,号称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节省约60%运营成本。
几乎同时,货运平台巨头货拉拉悄然推出“多拉汽车”品牌,首款车型“多拉八方”纯电动厢式货车已进入市场,定位纯电动物流车,主打城市货运市场。
互联网与物流企业跨界造货车,是否会冲击到传统主机厂?主机厂会否沦为这些跨界巨头的代工厂?
巨头跨界造货车
物流平台巨头进军物流车制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精心布局的战略选择。
货拉拉选择了一条轻资产路径:通过与长安汽车代工合作推出“多拉八方”。这款纯电动厢式货车货箱容积达7.8立方米,价格区间锁定在8-10万元,并推出“跑满10万公里返现1万”的激励政策。这种代工模式在行业内早有先例,如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的D1网约车。
货拉拉造车背后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作为连接500万司机与货主的平台,货拉拉通过自造车辆打造服务闭环,从单纯赚取佣金转向车辆销售、金融贷款、充电服务、数据价值挖掘等多元化盈利模式。“多拉八方”本质上是长安跨越“跨越星光EV”的货拉拉定制版,印证了代工模式的高效性。
京东物流则选择了更为硬核的技术路线——自主研发L4级自动驾驶轻卡。京东物流VAN拥有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据称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更关键的是,它能在公开道路上自主规划路线、识别避让障碍物,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环境。
京东造车野心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刘强东就以个人名义投资蔚来汽车;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升级“京东养车”;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构建车主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京东物流VAN的推出,是京东在物流技术领域5000余项专利积累的集中爆发。
主机厂护城河难破
面对物流平台巨头的跨界冲击,传统主机厂并非只能被动接招,其深厚的行业壁垒短期内难以被轻易撼动。
传统主机厂,如福田、东风、一汽解放等,普遍拥有30年以上的深厚造车积淀,部分企业造车史甚至超过50年。造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远非建立生产线、招募技术人才就能速成。产品品质的可靠性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体系打磨。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用户对车辆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旦因品质问题导致市场口碑崩塌,品牌形象极难挽回。
即使采用代工模式,也绝不意味着主机厂丧失了主动权。相反,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制造经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遍布全国的售后网络,主机厂在合作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比如,货拉拉虽掌控平台资源,但车辆质量把控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仍需深度依赖长安汽车这样的成熟制造商。
面对京东物流推出的L4级无人轻卡,传统主机厂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并非毫无准备,而是早有技术储备与落地探索。例如,近几年,福田、东风、江淮、零米等轻型商用车企,均已推出L3/L4级智能物流车。像江淮的L4级无人配送车、L2+级快递快运牵引车以及L4级的无人矿卡,均已投入示范运营。
此外,主机厂另一大显著优势在于其全场景、全系列的产品覆盖能力。京东物流VAN主要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货拉拉“多拉八方”则定位城市短途货运。而传统主机厂巨头如福田、东风、江淮等,则能实现冷链运输、绿通、商超配送、短途跨城运输等全场景覆盖,提供“一站式”的车辆解决方案。
双方走向多维博弈
物流平台巨头与传统主机厂的博弈,未来或许将重塑商用车产业链的格局。
未来商用车产业链很可能形成双轨并行格局:一方面,京东物流等巨头凭借对核心技术的自研投入和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深度把控,主导产品定义权;另一方面,传统主机厂则依托其强大的制造能力与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承接代工订单或加速发展自主品牌。
货拉拉与京东物流的跨界造车,为行业提供了两种鲜明的路径:前者通过轻资产的代工模式快速切入市场,追求规模效应和生态闭环;后者则以重金投入自研核心技术,试图构建更高的竞争壁垒。这两种模式都将持续对传统主机厂固有的市场地位和商业模式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市场终局不会是简单的“代工”或“颠覆”二元对立,而将走向制造能力、场景数据与技术创新的再平衡与深度融合。那些既能坚守车辆制造的本质——可靠、耐用、高效,又能积极拥抱智能化、电动化变革的主机厂,必将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中找到属于自身的新坐标。而那些天然拥有庞大运力需求和丰富场景数据的物流平台巨头,则可能通过持续的技术与模式创新,不断拓展其在物流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这场汹涌的跨界造车浪潮,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物流行业——更高效的运输工具得以应用,更低的物流成本成为可能,更绿色的城市配送逐步实现。因为,货拉拉、京东物流作为新入局者,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需要在产品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因此,传统主机厂不会轻易沦为纯粹的代工厂,但它们的角色转型和价值重塑,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产业命题。
总而言之,这场“新势力造货车”的大戏才刚开场。物流平台巨头有流量、有数据、敢砸钱,但造车,尤其是造靠谱能赚钱的商用车,真不是搭个台子唱戏那么简单。主机厂几十年的功夫在底盘上、在供应链里、在用户的口碑中,这“护城河”不是一两天能填平的。
说到底,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到物流一线遛遛。谁能让车子多拉快跑还省钱,谁就是下一个十年的赢家。这场大戏,才刚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