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2021年福田汽车冲刺1000万辆世界纪录,X事业部将如何向智能互联生态发起冲锋?服务这1000万客户、乃至下一个1000万客户?
2020年12月8日,福田汽车集团在2021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了全新的互联网业务品牌、启动X事业部生态联盟。
福田X事业部要做什么?怎么做?
请看方得网为您报道。
迎接1000万辆拐点
2021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福田汽车集团正式立下“冲刺1000万辆,向党的百年献礼”的誓言。同时发布了多款产品和多项战略,描绘了整个平台迭代变革的“X新世代”。
2021年,福田汽车可能实现1000万辆的业务规模,福田汽车成为商用车历史上,第一个超1000万辆的企业。
福田汽车X事业部总经理代勇透露,福田汽车预计短期内将突破1000万辆的业务规模,并且希望在接下来10年,再实现下一个1000万辆。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像大会上巩月琼巩总提出的‘业务拐点’到来,迎接‘X新世代’的到来,1000万辆其实就是我们新起点,也是我们服务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生产销售1000万辆车,就是说福田汽车赢得了1000万客户的信赖,意味着有1000万辆的客户要服务,也说明福田汽车产品、营销和服务经受住了考验。同时,迎接下一个1000万辆,福田汽车还要为更多客户服务,需要在产品、营销和服务上持续创新。
代勇表示,发力后市场业务战略,是作为福田汽车在“十四五”期间一个重要的战略增长极去规划和设计的。“商用车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单一的经营模式必然难以支撑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扩大我们的客户资源、抓取存量客户,那就是我们未来销量增长的关键。”
福田汽车因此进行大力度的创新,借助福田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平台优势,建立销售+售后的双轮驱动体系。
X事业部重点做什么?
此次大会上,全新的互联网业务品牌“会享福”正式发布。
会场外的“会享福业务展区”,一站式展示了用户安心用车、智能管车、无忧养车、便捷换车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据介绍,“会享福”互联网平台,着力打造以“科技+金融”为主体的后市场生态,规划了七大产业布局、一整套生态价值链,包括卡友服、卡友配、网络货运、二手车、运营金融、车联网、会员制等。
具体来说,卡友福、卡友配业务,通过服务与配件模式创新,更好地服务用户、帮助经销商解决客户流失问题,同时卡友福、卡友配也是向社会开放的,让福田汽车服务品牌主动走出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手车业务,打通了线上二手车运营平台和线下二手车交易基地,既解决了用户、经销商二手车处置难问题,也给二手车商解决了车源获取难的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车联网板块,2021年目标是配装到70万辆,依托大数据,福田汽车不仅将更懂用户需求,乃至精准营销、供应链都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运作;搭建一套金融的客户账号体系和信用体系,实现一个账号综合授信多场景应用;会员制也是贡献客户流量的一个关键触点。黑卡付费会员体系,几个月来的推广效果非常显著。
构建一个真正的商用车数字化后市场生态体系,有很多工作。代勇透露,X事业部正在规划与物流的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福田的网络货运平台,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帮助经销商由挂靠服务向物流承运商模式转型。“其他的一些业务我们还在规划,未来会更加丰富。”
引领商用车智能互联生态
毫无疑问,X业务将为福田汽车智能网联生态建设揭开新的篇章,X业务的愿景更为远大——成为中国商用车智能互联生态的引领者。
从“后市场事业部”到2020年12月成立“X事业部”,X事业部将着力打造数字科技领先型的商用车一站式的生态平台,成为福田汽车在“X新世代”后市场流量入口,为福田未来的业务增长开启新的征程,为高质量、内涵式增长贡献力量。
代勇表示,“希望通过组织的创新来拉动业务成长,来培育和孵化更多的创新业务;同时,也是开放式市场化机制,不是所有工作都是福田汽车自己做,更多地是构建生态链的形式。我们将按照由内往外的业务战略,首先内部价值观延伸,围绕福田客户来开展车后业务,为福田经销商赋能;之后会向社会化品牌的拓展,服务于非福田品牌客户。”
“X”寓意无限可能。福田X事业部将以人工智能、云端协同为发力点,通过科技手段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流通模式,用带有福田烙印的“云手段”在“X新世代”助力福田汽车以“智”取胜。
结束语:
围绕人、车、货来进行场景的开发,建立面向客户的线上、线下两个通路。同时,以大数据、车联网、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手段,来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和品牌化的生态系统。这是商用车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业务品牌“会享福”发布,“X事业部”成立,代表着福田汽车抢先一步,对互联网新经济的全面发力。
通过互联网,解放用几年时间完成了国外重卡几十年的数据库积累工作。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实际运营数据,有了更先进的分析手段,解放不但可能做到车型的开发调校更加符合实际工况,还让解放车型的改进、更新更快。
解放节油赛,不仅让行业见证了中国重卡和用户的节油水平,也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重卡这十几年来的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