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舒慕虞
广汽领程T9杀入电动重卡市场,43.99万“屠夫价”背后,有什么底气?
11月21日,广州车展首日,广汽领程扔出一枚“深水炸弹”——首款纯电正向研发重卡T9正式上市,起售价定为43.99万元。这个价格,击穿新能源重卡的价格认知,甚至直接杀入传统燃油车的腹地。
T9为何敢定这个价?“屠夫价”背后有何实力支撑?
如何实现多拉省电?
“怎么能再多拉一点?怎么能再省一点?怎么能跑得更远一点?”广汽领程首席营销官杨林一开场,就抛出这三个卡友最关心的问题。
T9的答案,藏在两个字里:“轻”与“省”。
传统新能源牵引车自重普遍超过10吨,而T9通过电池与车架集成、高强钢悬架、复合材料蒙皮等轻量化设计,将自重控制在8.9吨。“每趟都能多拉至少1吨货!”杨林现场算了一笔账:按每公里3毛钱吨运费、一年跑10万公里计算,光这一项,卡友一年就能多赚3万元。
“多拉”之外,更要“省电”。行业平均电耗在每公里1.5度电左右,T9做到1.1度电。杨林继续算账:“每公里省3毛钱电费,一年跑10万公里,又能省下3万元。”这意味着,仅“多拉”和“省电”两项,T9一年能为卡友多赚6万元。
这背后,是广汽领程首席技术官于维东口中的“全正向研发”体系。T9不再是在燃油车底盘上“修修补补”,而是从零打造纯电平台,实现“驾驶室、底盘、三电”的全面优化。“风阻系数低至0.4,三档电驱桥系统效率提升4%,加上定制低滚阻轮胎、集成式热管理等技术,T9在能耗上做到行业最优。”
“T9从去年11月首次亮相,到今年8月正式下线,完成了牙克石零下35度、海南零上40度的极端环境标定,累计等效验证里程182万公里。”于维东强调,“T9不是纸上谈兵,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可靠产品。”
如何做到运营升维?
如果说,“轻”和“省”是T9的产品硬实力,“智能”与“服务”就是其运营软实力。
在技术发布环节,于维东重点介绍了T9的“聪明大脑”——云控节能算法能基于大数据分析线路与驾驶习惯,智能设定最优速度和动能回收策略;AI智能体辅助决策系统,能让车队长轻松管理100+台车,运营效率提升30%,事故率则降低50%。
“我们不再只是交付一辆车,而是交付一整套‘运营价值’。”杨林在现场发布“至程服务”十大承诺,覆盖全国350家服务网点、15家备件中心、7×24小时极速救援等,确保卡友“用车无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T9搭载的“御猫云”车联网系统,由智御维科提供技术支持。智御维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朱珩在演讲中强调,传统车队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御猫云”通过AI驱动、软硬一体,实现“结果即服务”,让车队从“经验管理”升级为“智能管理”。
“过去车队长管25台车就分身乏术,现在100台车也能轻松应对。”朱珩说。系统能自动引导司机完成合规操作、优化充电策略、实时监控安全风险,甚至自动建立车队专属的奖惩规则,“真正把管理成本降下来,把运营效率提上去。”
如何打造出屠夫价?
“600马力以上的燃油牵引车,价格在38-48万元;‘油改电’新能源车,普遍在43-53万元。而这台全新正向开发的T9,定价是43.99万元起。”杨林在现场强调,“我们期待T9成为新能源重卡的‘性价比之王’。”
这一定价,击穿传统“油改电”产品的价格壁垒,甚至杀入燃油车的腹地。杨林称之为“科技平权”——通过正向研发与规模化制造,让高端技术不再高高在上,成为卡友“触手可及的创富工具”。
实现这一“屠夫价”的背后,是广汽领程对核心技术的全栈自控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于维东透露,T9采用的弹匣电池、鲸仞智驱电驱桥、800V多合一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发与生产,保障了技术适配性与性能最优,更通过规模化制造与模块化应用,有效控制成本。
“我们没有走‘拿来主义’的捷径,而是在三电系统、整车架构、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坚持自研,从根本上掌握‘定价主动权’。”他补充道,“比如我们的电驱桥系统,重量低于850kg,系统效率高于93%,提升能效,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广汽领程依托近20年的高端重卡制造经验,建立起成熟的品控体系与供应链网络,从零部件入厂到整车出厂,设立16个品质控制节点,确保每一环节的成本与质量平衡。
在用户权益方面,广汽领程也展现出诚意,推出“五重权益大礼包”(总价值13800元)及“致谢礼包”(价值10000元),包含智慧大屏、铝合金钢圈、5年车机流量、保养服务等,进一步降低用户的购车与用车门槛。
“价格战的本质是价值战。T9的定价不是盲目厮杀,而是基于真实用户场景与技术自信的价值重构。”杨林总结道。
结语:
广汽领程T9的上市,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发布,而是一次对新能源重卡价值体系的重构。从“多拉省电”的产品逻辑,到“智能运营”的生态赋能,再到“亲民价格”的诚意出击,T9真正把“卡友能不能多赚钱”作为一切设计的出发点。
正如杨林所说:“T9唯一的追求,是让每一位卡友,多拉货,多赚钱。”这台车,不是终点,而是广汽领程从“制造”走向“智造”、从“卖车”走向“卖运力”的起点。未来,它能否真正成为新能源重卡的“爆款”?市场,会给出答案。
销量、市占率增速第一,远程星际客车加速度领跑新能源赛道
从实验室到五区实战!东风商用车“龙擎万里行”重塑产品验证新标准
徐工第一 三一/解放争第二 黑马暴涨277% 新能源重卡10月涨144%
从联合重卡的涅槃新生 看尹同跃的成功之道
“传统+新能源”双轮驱动,云内动力“五擎并驱”布局动力多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