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还是糙!从2017上海车展看中国重卡的喜与忧(三)

方得网 2017-05-04 2586字

方得网   姚蔚 

假如你的重卡销量不好,可能最大的原因不是技术不够好,而是糙!

2017年上海车展上,很多展出的国内重卡都有很高的配置,在智能网联方面也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大牌。

不过,在驾驶室设计上,明显没有跨国公司的功力。大部分重卡驾驶室是在引进基础上开发的,小部分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如果再走进驾驶室里看看,那么跟国外重卡的差距就更大了。一些配置非常高,而且是全新一代的重卡,其内饰跟前一代比,并没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跟国外重卡相比,又还有相当的差距。反而是一些配置不高的合资企业重卡的内饰要更精细一些。

为什么中国重卡的驾驶室内饰,相比外观,跟国际知名重卡,比如沃尔沃、奔驰、斯堪尼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呢?

配置强大而内饰不足是控制成本的需要

究其内饰糙的缘由,首先当然是控制成本的需要。

现在,中国最新一代重卡在配置上,顶配已经和世界名牌重卡基本接近,而价格最高不过40多万元,这只相当于同样配置的世界知名重卡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且,很多零部件还都是世界顶级产品,比如ZF变速箱、缓速器,大陆电子等。

斯堪尼亚内饰

斯堪尼亚内饰

整车的安全性、配置等方面都不输给世界名牌重卡,很多关键零部件还是世界顶级,那么,可以降低成本的空间就非常有限。驾驶室的内饰,对安全性和整车性能的影响很小,选择更低成本的内饰,当然会是很多中国重卡企业一致的选择。

国产重卡卧铺

国产重卡卧铺

国产重卡卧铺1

国产重卡卧铺

因此,本次车展,有的车型的驾驶室和底盘等已经是全新一代,但内饰还没有换代,比如欧曼超级卡车EST,其内饰是在欧曼GTL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看起来和之前的车型内饰差别不大,这也让欧曼EST的内饰跟其炫酷的驾驶室外观有些不够匹配。

在本次车展上的国产品牌重卡中,江淮格尔发K7的内饰和做工,显然要更胜一筹。有行业人士认为,这跟江淮集团利用了集团本身做乘用车的理念和资源有关。不过,在商用车行业中,江淮的做工精细,的确也是其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法宝。

总体说来,合资企业的重卡,比如庆铃的巨咖、四川现代的瑞虎,虽然在整车配置上不如国产自主开发的车型,但是,在内饰做工上,明显还是要更加精细一些。

理念决定对内饰重视不够

统观本次车展的重卡展车,可以明显感到中国重卡品牌“重配置”而轻“做工”。

从配置上说,有些中国重卡已经完全跟世界名牌重卡接轨,但是,其内饰只是功能更多、尺寸更大,而精细程度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从这个角度而言,替代进口卡车,其实还做不到。

沃尔沃重卡内饰

沃尔沃重卡内饰

国产重卡内饰

国产重卡内饰

如果再仔细审视一下国产驾驶室内部,可以看到不少改进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从理念上更加重视内饰,如果在价值工程上再仔细去衡量到底哪些配置和功能是用户最为需要的,内饰的舒适程度、方便使用程度以及做工是不是用户最需要的,也许有助于企业在总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在配置和做工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中国重卡长期以来都注重功能和性能,而较少考虑驾驶者的体验和感受。很多重卡企业的管理者,更是技术控。也许正是这些理念,导致了中国重卡在技术和配置上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做工的精细程度却并没有快速跟上整车更新换代的步伐。

重卡应避免陷入卖不上价的境地

参观本次上海车展的重卡展车,笔者突然想起来轿车行业多年前的一句形容国产轿车的顺口溜:“远看几十万,近看十几万,坐上去看看,也就几万。”

十几年前,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一度陷入这样的境地,就是车辆空间很大;外观看起来,是挺酷的;功能很多,甚至比进口品牌更高级别的车辆配置还多;不过,外观有明显的模(chao)仿(xi),内饰也比较粗糙;使用起来,小毛病较多。

中国重卡跟轿车的发展之路完全不同,基本一直都是国产品牌占据主导。不过,从2007年红岩与上汽和依维柯合资开始,此后越来越多的重卡企业选择了引进国外重卡当合作伙伴。另外,一些原有的合资公司也加入到重卡市场。如今的重卡行业现状就是,起码有一半都是合资企业。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重卡技术不断提升,配置大踏步增加,外观也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其内饰做工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无论是仪表盘、中控台还是座椅,都没法和进口重卡相提并论。

就这一点而言,确实和当年的自主品牌轿车有点相似,就是远看跟进口重卡没差别,近看还是有些差距;坐到驾驶室一看,差距就更大了。

很多人都认为,重卡是生产资料,重卡用户看中的是重卡的营运能力;而且,很多买车的老板本身并不开车。因此,对于内饰,又不影响车辆安全和行驶,买车的人不会在意。

新一代国产重卡内饰

新一代国产重卡内饰

不过,笔者发现并非如此。笔者在一款国内新上市的重卡驾驶室里坐了十几分钟,发现上车的用户基本都是负责集团采购或者物流公司老板,这些人并不长期驾驶重卡,但是,他们上车后,基本都会抱怨:“这内饰不行嘛,还不如……”、“这内饰没改嘛,还跟……一样嘛!”、“这内饰,跟人家进口车,差太远了吧。”

所以,一辆重卡,究竟什么才是“刀刃”,好钢究竟应该用在哪?还是应该基于用户的立场。重卡用户到底是更“CARE”一些高大上的配置呢,还是更“CARE”做工的精细程度呢?应该多问问用户,而不是自己企业的老总或者工程师。

结束语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管理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说,对于一辆重卡而言,可能无论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大件,还是仪表盘或者储物箱这样的小件,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销量和价格。

内饰的确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也的确不是影响车辆安全和运营效率的最关键因素。不过,一个做工精细程度,就可以让用户对这个品牌的车投否决票。

在当前重卡产能利用率不到4成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在技术上并没有很大差距的背景下,也许“做工糙”会断送一个品牌的很多销量,让本来看起来性价比很高的车辆,最终却“叫好不叫座”。

相关链接:

配置比肩欧洲 上海车展国产重卡3大亮点--从2017上海车展 看中国重卡的喜与忧(一)

重卡设计能力弱 驾驶室多靠引进和模仿 ——从2017上海车展看中国重卡的喜与忧(二)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