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商用车减排急迫 需要重新定义“新能源”

方得网 2021-08-08 1982字

方得网原创

“商用车减排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有何建议?一句话:“三减两还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车设计研究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郭孔辉公开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接地气”,将市场决定权、产品决定权还给企业。

2021年6月2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商用车大会上,郭孔辉当天题为《商用车减排刻不容缓》的主题报告,谈到了商用车减排迫切性;分析了我国商用车排放电动化迅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关键问题,他建议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归结一句话:“三减两还权”——减重、减电、减车,

请看方得网梳理报道。

商用车减排为什么刻不容缓?

郭孔辉在报告中列出了几组数据对比,凸显了当前商用车减排迫切性。

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

吉利 (2)  

虽然商用车在全国汽车保有量和新车销售量中只占20%左右的比重,但商用车每年需消耗全国车用燃料的50%以上。

2020年,中国的重卡已经占到全球销量的7成,客车和轻卡等也都超过全球一半的销量。不断增长的柴油车的保有量,带来的是不断增长的碳排放量。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要在30年内、完成发达国家60年走过的碳中和的道路。商用车新能源化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落地的关键。

商用车电动化做对了什么?

第34届世界电动车大会(EVS)期间,有吉利商用车等众多企业带来了新能源客车、卡车产品参展,并获得了市场销售。

近年来我国商用车电动化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2  

郭孔辉分析:一是电驱动技术的进步,三电技术越来越成熟;二是使用成本比较低。与燃油车相比,纯电动客车、纯电动重卡的使用成本优势很明显,很多节省使用成本都在50%以上。三是电机比柴油机结构简单、部件少,不容易出故障,给用户使用带来很大的便利。第四,购车成本、尤其是电池成本虽然稍高,但案例显示,3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此外,运营模式的创新,为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

据方得网了解,近年来,吉利商用车积极布局“新能源智慧运力服务平台”和“绿色能源补给网”,先后控股了绿色慧联,成立了万物友好和阳光铭岛两家子公司,形成“智能换电重卡+清洁能源供给网络+闭环场景+智能运营平台”核心优势,为换电重卡提供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今年4月,吉利商用车在广西百色的换电重卡综合能源站正式投入运营,其业界首创的“风光储充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一举解决了纯电卡车二手车残值低、电池难以回收、电池健康隐患大等诸多痛点。

电动汽车发展中的挑战

郭孔辉直言不讳地谈到了电动汽车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里程忧虑、安全问题、负荷增加、充电困难、价格高昂、电池回收等。

主题报告中,郭孔辉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接地气”,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归结一句话:“三减两还权”。

吉利 (3)  

三减:减重、减电、减车(共享),从而缓解电池充电困难,电池安全和价格昂贵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两还权:市场决定权、产品决定权还给企业。既解决发达地区的“汽车病”,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解决欠发达地区绿色国民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力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和迅速脱贫问题。

简而言之,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扶贫攻坚更要因地制宜,多元化路线来实现“双碳”目标。

新能源理应多元化发展 

鉴于我国国情,多元化的汽车技术和能源种类更为合适。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发展不平衡,电动车发展也不平衡,国家推荐的东西,和各区域市场差别太大了。”郭孔辉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应该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搞多元化发展。“技术的进步,一定会逐步提高、逐渐满足市场。我们不要一下子‘一刀切’什么时候开始、统一地一定要达到什么。”例如燃油车改烧甲醇,逐渐过渡到纯电驱动和燃料电池,或者智能车队运输,都是他认为现阶段具有可行性的商用车减排方案。

吉利星际客车1  

郭孔辉强调,要注重解决政策与市场的冲突,“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还不够多元。‘新能源汽车’官方定义是高指标的电动汽车,甲醇、天然气等低碳能源,好像都不能理直气壮算是‘新能源’,动力电池也应该多元化,包括锂电池、铅酸-铅碳和其他新电池。”

据方得网了解,商用车行业在动力多元化方面,持续进行了积极探索。吉利商用车2016年成立之初,定位为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聚焦绿色智能的多元化技术路线。目前,吉利商用车旗下卡车、客车、VAN等产品,拥有纯电动、增程式、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和甲醇等多种成熟动力配套,实现了全国多地乃至海外市场的成功运营,并正在向智慧绿色运力科技综合服务商转型。

责任编辑:杜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