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斯堪尼亚中国市场战略升级2.0!
2025年9月,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David Källsäter在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全面升级2.0战略,致力于构建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和服务的完整商业生态闭环。“特别是租赁服务,已于8月8日上线,将帮助物流企业及个体车主降低投资压力、运营成本,并协助拓展货源,解决运营效率问题。”
斯堪尼亚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力推重卡租赁?能否重塑卡车零售模式?
请看方得网采访报道。
解决方案升级
否则出局
上任一年的David Källsäter,正在推动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的转型。
面对中国市场需求与法规升级和运输行业“内卷”,他明确地说:“当客户面对运营难点的挑战,斯堪尼亚必须助力他们成功突围,不可能说‘不’。如果不能助力客户应对挑战,我们最终会出局。”
斯堪尼亚中国本次战略升级的核心是TCO无忧解决方案,包括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定制解决方案,并将对销售政策、服务政策、二手车业务等进行本土化升级。
其中,David Källsäter特别强调了租赁业务。“对于投资压力大且面临季节性物流业务波动的客户,选择租赁服务后,具有自有运输公司及物流经验的经销商可在生态圈内协助拓展货源。”
以广州福运供应链为例,就从全资购买斯堪尼亚牵引车,积极拥抱经营性租赁模式。从今年8月尝试租赁第一辆斯堪尼亚牵引车,该公司9月又前后租赁4辆。因为在新的运营模式中,斯堪尼亚承担了更多的车辆维护职能,让企业能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更关键的运营环节,去做线路优化、业务优化。
“斯堪尼亚销售公司正全面整合资源,携手新老客户与经销商,从交易型伙伴转型为运营型的伙伴,重塑卡车零售模式。我们正在拓展价值链,不仅能提供可靠产品,更能实现卓越运营,满足客户当前以及未来的期待。”David Källsäter还提到: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基石,产品竞争力是融入生态圈的关键。即将正式投产的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不仅确保提供品质卓越、可靠耐用的卡车,更依靠本地供应链优势、本土研发能力以及更短的交货周期,为中国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斯堪尼亚为什么要做租赁?
斯堪尼亚进入中国市场60年,一代又一代产品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在中国高端市场覆盖率(不足10%)远不及欧洲市场(30%以上),这促使团队转变思路。
斯堪尼亚推出官方融资租赁服务,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变化。
据介绍,斯堪尼亚向中国客户提供来自品牌的官方融资租赁服务,8月推出牵引车经营性租赁业务,通过创新的租金月付模式,让企业或个人以更灵活的方式体验斯堪尼亚的高品质产品与服务。而且,通过斯堪尼亚APP就可以连接车辆管理、售后、融资租赁方案等,随时随地获取专业支持。
经营性租赁在中国市场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却未成规模。斯堪尼亚为什么下大力气推,到底准备怎么搞?
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蒯军表示:“经营性租赁确实不好做,而越是不好做的,一旦我们把它走通了,就将成为市场竞争‘护城河’。”
蒯军认为,当前中国重卡市场早就已不再是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了第二阶段TCO竞争,甚至是第三阶段运营竞争。“卖卡车与卡车运营帮助客户挣钱,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我们希望通过经营性租赁,参与或者协同业务合作伙伴去运营。首先我们赋能经销商,让他来持有资产,然后我们和经销商一起成为资产运营商,把业务运营好。”
经营性租赁涉及车辆本身、维保、保险和金融多个方面,斯堪尼亚做经营性租赁有何优势?
蒯军分析,斯堪尼亚做经营性租赁有以下3个有利条件:第一,产品本身可靠性、耐久性及低油耗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有力支撑租赁业务;第二,斯堪尼亚车辆残值较高,3年100万公里车辆残值在50%以上,甚至5年、200万公里之后,仍有20%残值;第三,斯堪尼亚品牌影响力较强。
经销商网络重塑
从交易型伙伴转型为运营型伙伴,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升级,势必需要通过经销商网络来落地。
David Källsäter表示:经销商将销售新旧卡车、售后服务,还会提供卡车租赁业务,并运营一家或多家自有的运输公司,在生态圈内协助终端客户拓展货源。“他们是真正深度参与运营并致力于服务斯堪尼亚客户的合作伙伴。”
蒯军表示:“从销售型公司转型为运营型公司,对于我们挑战很大。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经销商网络来说,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相当于以创业的态度,和经销商做‘二次创业’。而斯堪尼亚如皋生产基地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在中国落地,也给了经销商更大的底气与信心。”
据介绍,斯堪尼亚经销商网络正在由省会城市为主,向更深度二级城市拓展。
现在斯堪尼亚在中国内地拥有27家经销商,到2025年底,经销商数量将超过40家,目标是在2026年底,经销商总数突破70家。
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战略2.0,围绕价值链全面升级,其实是与客户、经销商及所有合作伙伴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升级。
当传统经销商也在向经销运营商转变,斯堪尼亚官方推出的经营性租赁模式,对于转型期重卡市场与经销商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