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新势力 不是“沉寂”是“蓄力”!

方得网 2025-10-30 2695字 0

方得网 原创

重卡新势力,能否成为卡车行业的中流砥柱?

近来,“重卡新势力市场份额偏低,整体表现不及预期”,“重卡新势力集体沉寂”的声音,在行业内不绝于耳。方得网认为,重卡新能源化正在步乘用车后尘——必然会经历阵痛,但未来一定会有光明,像乘用车中的新势力“蔚小理零”一样,成为行业中杀出重围的中流砥柱,并在智能驾驶、底盘三电技术、营销模式等方面为行业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

为何这样判断?请看来自方得网的分析。 

image001  

新势力呈指数型发展

现在,大家说起“蔚小理零”都津津乐道。2025年9月,零跑的月销量超6.7万辆,小鹏超4.1万辆,蔚来和理想均超3万辆。但就在2019年时,销量最高的蔚来全年销量刚过2万,其他新势力更不足万台,整体在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占比仅0.31%。 

再来看现在的重卡新势力,2025年前9个月的市场占比已达0.6%,远高于当年乘用车新势力的水平。特别是DeepWay深向, 2025年前9个月,其上险量已经在新能源达到了4008辆(含与江淮、雷驰合作车型);2022年成立的零一汽车,其销量已经达到了447辆(含与十通、集瑞合作车型)。

微信图片_20251029122356  

 2025年前9月新能源牵引车前十销量图

若论发展速度,重卡新势力显然更快,又何来“整体表现不及预期”之说呢?要知道,很多产业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呈指数曲线爆发。

谁将成为重卡新势力的“零跑”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凭借传统车企所不具备的创新力与技术优势,总会有企业脱颖而出。正如当年的“蔚小理零”,重卡新势力正以差异化的技术路径,重塑行业格局。

image002  

不走“油改电” 新势力成正向研发破局者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关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他们的理论解释了“创新如何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

image003  

无论乘用车还是重卡新势力,对汽车行业最大的贡献,也都在于“创新”,首先就是用专为新能源而生的正向研发的平台,替代了传统车企普遍采用“油改电”。

2021年DeepWay深向发布的车辆,不仅仅在于外观与所有重卡都与众不同,还在于这是正向研发设计的新能源重卡,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油改电”的思路:首创的底部换电带来了安全性提升和载货空间增大、分布式电驱桥一体化和子弹头低风阻设计带来了电耗的降低……随后,一批以正向设计为核心理念的电动重卡相继涌现,包括传统重卡企业也加入到正向研发的行列中,整个行业也随之迈入长续航、大电量、低电耗的发展方向。现在,新能源的重卡即便不依赖政府补贴,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仍优于传统燃油车,展现出长期经济竞争力。

此外,重卡新势力另一大特点就是“轻装上阵”,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和传统车桥这些传统零部件的包袱。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它们的资源、人才和战略重心,就100%聚焦于新能源动力链和智能化。这种“原生优势”,让它们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迭代和创新,800V高压平台、电池包CTC技术等前沿科技得以快速落地。

image004  

除了DeepWay深向,其他几个新势力:零一、载合、速豹、苇渡等,其产品也都是面向新能源的正向开发,在三电领域也都有带了不同的创新。如果没有新势力的出现,重卡市场也或许像当年乘用车一样,十几年都是油改电,发展了十几年,新能源化率都不到5%。 

卡车新势力勇于探索智能化

回顾乘用车的产业变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卡车行业正在重演这一历史进程,目前,重卡行业正处于“上半场”,“下半场”的智能化,一旦拉开序幕,重卡新势力体量虽小,但在至关重要的智能化创新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在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重卡新势力虽然各家路径各异,但都在研发路径、架构创新与商业化落地方面为行业提供了一定可复制、可持续的智能化发展新思路。与很多传统主机厂和第三方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的方式不同,新势力在发展路径上,往往选择正向设计理念贯穿于智能化体系中,推出了一系列引领行业革新的首创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image005  

DeepWay深向现在成为行业唯一实现全系标配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企业,并迅速完成辅助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就在于它的智能化发展理念,不在于一味追求算法的先进性,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注重成本控制与客户可接受度,确保功能具备实用性、经济性与可落地性。零一汽车截止至2025年8月也已交付7台无人重卡,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也向前迈出一步。

国际化布局:出海破局,抢占全球市场先机

另外,得益于中国重卡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新势力从出生开始,就有条件同步展开国际化布局,这让新势力面对认证标准差异、充电设置布局、售后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能凭借核心三电技术的自研自产的能力、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快速决策能力,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甚至愿意共享品牌,迅速响应海外市场变化。同时,更加智能化的产品属性和现代化的设计外观,也为新势力提供了在海外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成立仅仅几年时间的新势力,就已经在海外甚至发达国家崭露头角。比如DeepWay深向打造出中国首款右舵新能源重卡,已在新西兰、阿联酋等市场实现交付,全球化战略获得了实质性落地。零一汽车产品预计在2026年满足欧盟WVTA和北美EPA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和欧美电动重卡竞争。

DeepWay深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万钧曾表示:“我们要从产品输出转变到技术、管理、品牌的输出,我们愿意以开放的态度与当地的企业针对性合作与研发,融入当地生态。”速豹科技也提出“双轨赋能全球化战略升级计划”,全面启动产业和产品并行的国际增长路径。

image007  

海外市场大有作为,连发达国家都能认可中国的重卡新势力,我们为何又要如此怀疑呢? 

2025年诺奖得主乔尔·莫基尔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社会必须对新思想保持开放,并允许变革。”

当下的重卡新势力,的确体量小,但是,它们的崛起,为行业带来了显著的“鲇鱼效应”,DeepWay深向、零一、载合、速豹等企业,已点燃行业创新的星火,正在促进行业加速向系统化、平台化、智能化演进。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他们更宽容一些呢?

重卡新势力必将会像乘用车新势力一样,接受市场的洗礼,也有企业会被市场淘汰,但最终,一定有企业可以成为重卡行业的中流砥柱,与传统车企中的佼佼者一起,撑起重卡的一片天。

责任编辑:杜玉娇

数据

更多>

原创

更多>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