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都犹如这句话,一样的以质量为主题,不一样的只是被曝光的“人”不同。 在商用车圈,质量则一直都是各大车企永恒不变的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不但关系着用户的效益,也关系着用户的生命安全。
中国重汽,这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商用车企,在重卡市场,不但创造了“百万公里无大修”的奇迹,还以“高端重卡品牌领导者”的头衔享誉业内。
一个企业历史悠久并不难,但难的是既悠久,又要始终屹立于行业前列。中国重汽就做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重汽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曼技术的“器”之“利”,更离不开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
近日,在3.15来临之际,方得网走进了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探寻高质量产品背后的秘密。
质量的生命力来源于精益化管理
如果说,生产技术是产品的灵魂,那么精益化的质量管理就是赋予其血与肉的“造物者”。标准化、专业化、精益化的质量管理在一个企业的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产品质量是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的综合反映。
这点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的生产线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截止到2017年的10月份,年产已经达到了10.8万辆。”这样的成绩源于2016年下半年,因为订单量爆发,而不得不进行的生产模式调整。当时,大批量的订单给我们带来的不止是‘快乐’,也有烦恼。” 公司党委常务书记孔迎春坦言,为了提升产能、及时交付订单,一套以订单交付期为中心的精益化生产组织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孔迎春说,“MAN公司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始终是我们的对标目标。”在这套精益生产模式中,精品车型建设工程成为提高过程控制能力,提升整车品质的核心。总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部门都会参与其中,通过与研发部门协同,持续推进ECRS、生产线平衡等精益工具的深度应用,拓展模块化装配的实施范围,进一步优化生产现场作业环境,提高装配线生产效率。
在生产源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可以说是管理之魂。在车间负责人的指引下,方得网发现,很多待装的零部件都贴有条形编码,并被统一放置在固定区域。该负责人介绍说,“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人,在拿到这些零部件时,都会扫码器进行扫描录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准确查到该零部件出自哪,是谁安装的。有些自带芯片的零部件,甚至都不需要装配工人,机器人自动手就可以准确进行采集和安装。”
另外,在生产车间的每一个环节部门,方得网都会看到在固定位置树立着的一块流程控制板。板上贴着最近一段时间的生产量对比、工艺出错率对比等全套KPI绩效考核指标数据单。
生产线负责人候开利表示,“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已有34项关于塑造精益品质的流程制度落地;不但完善了工艺管理体系,也提升了现场的过程质量保证能力。”
质量把控的核心要素是人
产品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所有作业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众所周知,影响产品质量波动的因素有6个方面,即:人、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人的因素排在第一位,人对产品质量形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你会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一句宣传语——“坚持以人为本,诚信中国重汽”。在重汽人眼里,这不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他们对“中国制造”精益求精的一份责任和追求。
质量管控水平的提高,不仅得益于精益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先进的技术生产线,也得益于每一个一线工人的标准操作上。
什么叫不简单,就是千百遍做一件事都不会错。在济南卡车公司的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人都“不简单”,因为一个简单的拧螺丝的工作都会被严格对待。孔迎春解释说,因为在重汽济南卡车公司,每一个“作业者”都是这个平台上的“创业者”。
“公司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不只是各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也逐步建立起来。线上、线下各种培训让公司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工匠’。” 孔迎春说,数十道工序、质量门,成百上千个零部件,一辆整车装备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质量的把控。只有推动全员自主性进行改善创新,才能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进而将生产水平维持在高质量阶段。“公司近三年来,改善项目已达到3万余项。”
孔迎春提到,今年年初,公司提出了要努力营造“文明卡车、幸福卡车、廉洁卡车、和谐卡车、法治卡车、卫生卡车、平安卡车、美丽卡车”的全新目标,旨在让辛勤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位重汽卡车人有更强的归属感、幸福感,激发他们塑造“诚信重汽”的责任担当。
质量无小事。
正是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才有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年产销暴增的成绩。2017年,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的年产量较去年增幅达到58.92%。目前,每日的单班下线量已由原来的350辆达到现在的500辆以上,单班月产量稳定在1万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