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热度不减,电机配套市场的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据交强险数据显示,2025年8月,新能源物流车电机市场累计装机量达到5.7万辆,同比增长32.7%;今年1-8月累计装机量已突破37.8万辆,同比增长37.6%。
在市场整体稳步增长的背景下,电机配套商的排名出现明显波动:哪些企业正在强势崛起?有谁意外跌出领先位置?十强企业座次的变化,折射出哪些行业趋势?
请看方得网的数据分析。
8月:远程首夺单月冠军
8月份,新能源物流车电机装机量TOP10企业排名出现较大变化: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以单月超过1万台的装机量,首次登上月度榜首;而长期占据冠军位置的汇川联合动力,首次失去“王座”。这一变化表明,主机厂旗下的电机配套业务正快速崛起,市场竞争格局已进入新一轮洗牌。
具体来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以1.1万辆的装机量跃居第一,同比增长53.6%,市场份额达到18.7%。其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集团内部新能源物流车销量的提升,以及外部配套订单的持续放量。这是远程首次在月度榜单中超越汇川,登上冠军宝座。
汇川联合动力以9805辆的装机量退居第二,同比下滑14.7%,市场份额为17.4%。这是汇川近年来首次在单月数据中失去榜首,反映出第三方电机品牌正面临主机厂自供体系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
北汽福田和上汽集团的表现尤为抢眼:北汽福田装机6444辆,同比增长116.4%,份额为11.4%,从去年同期的第四名升至第三;上汽集团装机5585辆,同比暴涨226.4%,份额为9.9%,从去年同期第五名跃居第四。两家主机厂背景的企业均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显示出其自供体系的快速扩张势头。
作为第三方品牌的珠海英博尔,以2968辆的装机量位居第五,同比增长158.76%,成为第三方阵营中的一大亮点;上汽大通实现2656辆的装机量,同比暴涨1417.7%,从去年同期的175辆实现跨越式增长。
建安工业作为新上榜企业,装机量为2477辆,实现净增长;江淮汽车装机1967辆,同比增长185.1%;武汉理工通宇同比下滑71.12%,成为十强中跌幅最大的企业。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8月份前十强电机企业的总装机量为4.6万辆,占当月总装机量的81.4%,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前五强企业总装机量为3.5万辆,占比62.6%,构成市场的主力军。
前8月:汇川守冠 远程紧追
虽然在8月单月失利,汇川联合动力在1-8月累计装机量中仍守住冠军位置,但领先优势已明显收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则凭借高速增长紧追其后,为全年冠军之争增添了更多悬念。
具体来看,1-8月,汇川联合动力以8.3万辆的装机量位居第一,但同比下滑13.8%,市场份额为22%。这一下滑主要受到主机厂自供比例提升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以6.1万辆的装机量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0.7%,份额为16.3%。若其能维持目前的增速,全年冠军之争或将充满变数。
在前8月的累计排名中,北汽福田与上汽集团的装机量较为接近,行业季军之争十分激烈。数据显示,1-8月,北汽福田以3.8万辆的装机量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56.2%,表现稳健;上汽集团以3.7万辆的装机量位居第四,同比暴增1878.35%,成为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武汉理工通宇虽以2万辆的装机量保住第五名,但同比下滑42.5%,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珠海英博尔、四川建安、汉德车桥等第三方品牌均实现正增长,但增速普遍不及具备主机厂背景的头部企业。
从企业性质来看,主机厂背景的电机企业增长尤为迅猛:除远程、北汽福田、上汽集团外,江淮汽车同比增长144.1%,奇瑞控股集团增长462.9%,中国重汽集团增长514.8%。这些企业通过内部配套实现装机量的快速提升,逐步改变市场格局。
而在第三方品牌中,汇川、武汉理工通宇出现下滑,但珠海英博尔增长104.8%,汉德车桥增长70.3%,精进电动增长35%,华域麦格纳增长718%,显示出第三方阵营内部也在加速分化。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1-8月,前十强电机企业的总装机量为29.9万辆,合计市场份额为79.1%。前五强企业总装机量为24万辆,占比63.5%,市场头部效应持续巩固。
总体来看,8月新能源物流车电机市场的这场“冠军易主”,并非偶然。从十强企业的背景分析,一个显著趋势是:主机厂自供电机的力量正在快速崛起。在8月单月TOP5中,主机厂品牌占据四席;在前8月累计榜单中,主机厂也拿下了五个席位。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整车企业不断强化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战略选择。
未来,随着新能源物流车市场进一步放量,电机配套体系或将逐步形成“自主配套+专业外包”双轨并行的格局。主机厂与第三方电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