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网 原创
“大象转身”从来不是易事。面对席卷而来的新能源潮流,体量庞大、传统业务根基深厚的行业龙头,是否能成功“转身”。毕竟,“转身”意味着技术路线的重构、产品体系的再造、商业模式的颠覆,以及对整个组织能力的巨大考验。
一汽解放,商用车行业巨头,用了四年的时间,就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究竟如何?请看方得网的分析。
一汽解放新能源追上来了吗?
2025年9月,一汽解放凭借传统中重卡销量1.37万辆,市场份额25.7%,以及新能源中重卡销量0.38万辆,市场份额17.6%,成为当月国内中重卡终端市场唯一“双冠王”!在传统与新能源两大领域均占据榜首位置。
在商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没有谁能轻易突围,一汽解放作为传统商用车巨头,拥有完备的燃油动力链: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作为“大象”,一汽解放是如何成功转身,并且跑出了加速度呢?
“15333”战略落地,新能源销量持续攀升
一汽解放能在2025年新能源大爆发,源头在于2021年。当年,一汽解放提出“15333”新能源战略——即1个愿景、5大整车平台、3条技术路线、3项领域布局、3项专属服务。
当时,这一战略被视为一汽解放向新能源全面转型的宣言。但也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应对政策导向的“表态”。
四年过去,回看这一战略,会发现其已经扎实地落地,成为贯穿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产能建设、生态布局的行动纲领。
最直观的成果体现在销量结构上。2020年,一汽解放新能源销量仅为568辆。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9633辆,2025年7月,一汽解放新能源AaK暴涨337.6%,8月增长150.4%,9月同比增长315.1%,实现终端销量与份额的双提升。这种指数级增长,说明市场对其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要知道,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虽处于高速增长期,但竞争格局日趋白热化。比亚迪、宇通等企业在公交和轻卡领域已形成规模优势,而东风、重汽等传统对手也在加速追赶。一汽解放能够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就必须确保技术投入的持续性和产品迭代的敏捷性。“15333”战略所构建的长期投入机制,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研发支撑,避免了短期波动对企业战略方向的干扰。
因此,一汽解放销量的增长,不是依赖低价倾销或短期补贴驱动,而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摒弃简单的价格战,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销量的增长建立在真实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价值之上。
技术引领+产品创新,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在技术路线上,一汽解放坚持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并进,均已形成实质性布局,从而能够基于不同运输场景的实际需求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匹配。例如,在城市短驳、港口作业等固定线路场景,主推换电重卡;在矿区、钢厂等高负荷场景,推大电量纯电自卸车;在长途干线,则探索氢燃料与增程混动解决方案。
这种“场景化思维”使得其新能源产品不再是“传统车电动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围绕用户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创新产物。
同时,得益于夯实的技术基底,一汽解放的产品迭代节奏明显加快。2025年7月,四款全新智慧动力域产品GS280、GD300、ER260、EE270全面上市,为新能源车型提供更强的技术内核。同期,“鹰阵”产品矩阵正式亮相,涵盖鹰途、鹰航、鹰腾、鹰驰五大系列,覆盖全品系、全场景物流运输需求。
通过“三线并举”的布局,一汽解放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技术“对冲机制”——无论未来哪种路线胜出,它都有能力快速响应,推出与时俱进的新产品。而且,随着自研新能源技术的逐步规模化应用,一汽解放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毛利率水平有望进一步优化,从而增强整体盈利能力的稳定性。这种战略弹性,构建了可持续的竞争壁垒。这也是大型制造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数智赋能,从制造企业向服务生态演进
如果说产品是企业的“硬实力”,那么服务体系和数字化能力则是支撑长期发展的“软基建”。
2025年8月,“解放绿动”品牌在无锡发布,被视为一汽解放转型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因为这个新品牌旨在推动汽车后市场从“制造端”向“服务端”延伸,从“单一产品”向“生态体系”升级。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李胜在发布会上直言:要“再造一个解放”。
这意味着,一汽解放已经在想着未来竞争如何打,如何赢。“解放绿动”品牌正是一汽解放对未来商用车产业形态的预判:未来的竞争,不再只是单车性能的竞争,而是整个用车生态的竞争。
为此,一汽解放正在构建覆盖“车辆研发—充换电站建设—售后服务”的一体化生态网络。例如,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电池租赁业务,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与特来电、高老桩科技联动,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推出整车租赁、“以租代购”等灵活模式,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资金压力问题。
同时,在服务网络方面,一汽解放目前已布局1800多家服务商、95家备品中心、200多家备品经销商,服务半径小于50公里。针对新能源车型特殊性,还在重点区域建立“三电+底盘”一体化服务站,并提供驻场、伴随式服务。
这种服务能力的下沉,极大增强了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信心。毕竟,对于很多卡车司机而言,他们最怕的不是技术新旧,而是“坏了没人修”、“配件等太久”。
当然,一汽解放构建这样一个“服务生态体系”,面对的挑战不容忽视。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短期内难以直接转化为利润;而且跨行业合作涉及多方利益协调,落地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一汽解放虽然是行业巨头,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不过,一汽解放既有战略定力,又有落地执行力,有底气踏出这一步。
都说大象难转身,可一旦转身,便自带势能。
一汽解放用实际行动证明,商用车传统巨头亦有能力在新能源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以战略定力和技术、产品创新,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制造商”转变为“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
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仍在爬升,行业洗牌尚未见底,最终的胜负并没有到来,但是转过身来的一汽解放,提升自身在新能源市场地位时,也会促进商用车行业的新能源化。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随着“解放绿动”品牌发布及生态布局深化,行业或许需要重新评估一汽解放的成长属性,它的估值逻辑正从“周期股”向“成长+价值”复合型转变。